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我国重要病媒生物控制技术标准的研究”课题进展情况介绍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摘要:病媒生物能传播许多重大疾病,控制病媒生物是防制媒介生物性疾病暴发流行最有效的手段,然而病媒生物的控制需要相应的技术标准予以指导和规范,因此必须构建完善的病媒生物控制标准体系。课题组在调查分析影响我国病媒生物控制的关键性技术与管理因素,研究借鉴发达国家和有关国际组织病媒生物控制措施和标准的基础上,完成了《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等一批标准的起草工作,其中29项标准正式获得国家标准委审批立项(国标委计划[2005]22号),目前正向有关单位和部门广泛征求意见。这些标准基本涵盖了我国重要病媒生物控制的各个方面,能基本满足我国现阶段对蚊、蝇、蟑螂和鼠等主要病媒生物控制的急需。同时基本完成了《国内外病媒生物控制技术标准对比分析研究报告》、《我国重要病媒生物控制标准体系研究报告》的撰写工作。

  关键词:病媒生物、标准、密度、杀虫灭鼠剂
  
  一、课题背景

  病媒生物能传播许多重大疾病,给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是我国卫生防病工作的重中之重。病媒生物极易成为生物恐怖的载体,由其引发的媒介生物性疾病易成为危及国家安全,造成社会动荡的不稳定因素。病媒生物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其危害不仅影响健康生活质量,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将影响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的声誉和形象。特别在重大政治、经济、体育等活动的卫生防病保障工作中,能否有效控制病媒生物往往成为影响活动成功举办的关键因素之一。控制病媒生物是目前防制媒介生物性疾病暴发流行的最有效手段,需要相应的技术标准予以指导和规范。

  多年来,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病媒生物控制工作一直在缺乏完整有效、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下开展,这极大地限制了这一专业的长足发展,也难于适应新世纪卫生防病工作特别是媒介传染病防制工作的需要,不利于从整体上提升我国现有病媒生物控制的技术水平,进一步与国际接轨以缩小与世界先进国家在病媒生物控制技术上的差距。

  可以预期,本项目实施完成后,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不仅可以从根本上填补我国在病媒生物控制标准上的空白,而且还能通过构建完整有效的病媒生物控制标准体系,大大提升我国现有病媒生物控制的技术水平和防制效果,为有效降低媒介传染病的发生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也可为卫生等专业部门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为政府部门提供有力的决策与执法依据。病媒生物控制标准体系的建立将为规范市场、保障社会和群众获得安全有效病媒生物防制产品与服务创造不可或缺的条件,进一步与国际接轨,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病媒生物控制技术上的差距,从而为降低和消除我国媒介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为我国病媒生物控制应急处理体系的建立提供更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二、课题实施执行简况

  《我国重要病媒生物控制技术标准研究》课题于2003年11月被科技部正式列入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重要技术标准研究”第三批课题(项目编号2002BA906A62),课题承担单位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3年12月开始组织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对各项子课题进行任务分解,制定相应研究方案,签订各子课题任务书,并于2004年3月正式启动并全面实施课题研究。现将课题实施执行的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1. 确定具体研究目标,解决我国当前急需的病媒生物控制技术标准。

  根据我国当前病媒生物控制现状,课题组确定了5项具体研究目标,即:
  (1)对影响我国病媒生物控制效果的关键性技术与管理问题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调研与评估,为制定病媒生物控制的各类防制标准和实施规划提供技术依据;
  (2)提出我国病媒生物控制标准化总体发展方案与对策,构建我国病媒生物控制技术标准体系,全面提高我国病媒生物控制标准化工作的总体水平;
  (3)提出和制定我国重要病媒生物防制方法的技术标准,包括环境、化学、物理及生物防制的系列标准,建立和完善不同防制方法的使用规则,规范病媒生物防制服务操作,统一相关服务质量标准,为各行业开展病媒生物控制工作提供技术方法依据;
  (4)制定我国重要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与防制效果评价标准,为不同行业制定病媒生物控制方案、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和实施相关控制法规提供标准依据;
  (5)提出和制定病媒生物控制中使用的卫生杀虫药械产品的安全有效技术标准,建立杀虫剂抗药性监测方法,健全和完善我国卫生杀虫药械安全有效标准体系,提高我国科学合理用药的技术水平。
  根据上述目标,课题组确定了主要研究内容和拟制定的20-30项病媒生物控制技术标准和规范,这些标准和规范基本涵盖了我国重要病媒生物控制的各个方面,能基本满足我国现阶段对蚊、蝇、蟑螂和鼠等主要病媒生物控制的急需。

  2. 加快研究步伐,完成一批病媒生物控制技术标准初稿,其中29项标准正式获国家标准委立项,目前正广泛征求社会各方意见。

  在课题组的统一协调和组织下,各子课题承担单位积极开展研究工作,已经完成了《蚊、蝇、蟑螂和鼠密度监测方法与控制水平》、《城镇病媒生物控制技术指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通则》、《蚊虫抗药性的检测方法》、《德国小蠊抗药性检测方法》、《卫生杀虫剂现场药效试验评价总则》、《卫生杀虫药剂安全使用准则》、《抗凝血剂类杀鼠药安全使用准则》等一批标准初稿工作。

  卫生部政策法规司组织农业部、卫生部、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军事医学科学院等相关部门的专家对所有标准初稿进行评审,其中《病媒生物应急监测与控制 通则》、《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 鼠类、蝇类、蚊类、室内蜚蠊》、《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 城镇鼠类、蝇类、城镇蚊虫、室内蜚蠊》、《杀鼠剂现场药效测定及评价》、《杀鼠剂实验室药效测定及评价》、《蚊虫、蝇类、德国小蠊抗药性检测方法》、《病媒生物综合治理的管理和技术规范》、《卫生用杀虫剂现场药效测定及评价》、《卫生用杀虫器械实验室效果测定及评价》、《卫生用杀虫剂安全使用准则 拟除虫菊酯类》、《杀鼠剂安全使用准则 抗凝血剂类》等29项标准通过专家组的评审,报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并获立项,目前正广泛征求社会各方意见。

  3. 确定了一批标准实施试点城市,使制定的标准能适应和满足我国不同地区的需要。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病媒生物受不同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很大,同时,不同行业和场所病媒生物危害程度也不尽相同,为保证本课题制定的有关标准能满足和适应我国不同地区和行业的需要,确保制定的标准能真正完整有效地实行,课题组为此选择了北京、上海、广州、长春、南昌、福州、昆明、克拉玛依为标准试点城市,并对有关城市进行了调研和标准试行工作,为标准的完善提供了有益的信息和试验数据。

  4. 卫生部门高度重视,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全方位的帮助和支持。

  课题启动以来,一直受到卫生部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全国爱卫办)直接参与了本课题的相关研究项目,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司长、全国爱卫办主任齐小秋同志亲自参加课题标准研讨会,并对课题如何与我国当前防病形势紧密结合,如何使制定的标准在我国传染病控制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及世界卫生组织(WHO)倡导的健康城市中发挥应有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而详尽的指示。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全国爱卫办)卫生监督检查处,北京等省市卫生局(厅)、爱卫会以及课题承担单位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均在资金配套、技术力量和试验现场等方面为本课题提供了各方面的帮助和支持,使本课题得以按计划进度顺利实施。

  三、课题实施以来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成就

  本课题自实施以来,主要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重大进展和成就:

  1. 适应我国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理的要求,制定了病媒生物控制应急处理技术规范。

  许多重大传染病都是由病媒生物作为媒介传播的,我国法定传染病中1/3以上都与病媒生物有关。因此,病媒生物控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水灾、地震、生物恐怖等)的处理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而目前我国尚未有一部相应的病媒生物应急处理技术规范,从而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病媒生物的控制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严重影响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媒介生物性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本课题针对上述现状,积极组织有关单位协作攻关,初步制定完成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中的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通则》(初稿),为今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水灾、地震、生物恐怖等)中病媒生物的预防与控制奠定了技术基础,对降低虫、鼠密度、减少突发事件发生后媒介传染病的发生,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的卫生防病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目前该标准已被纳入“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专业项目”中,成为我国应急机制中的重要一环,是卫生部重点拟建设与扶持的项目之一。该标准的有关内容已成为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培训教材》的内容之一,并于2004年9月和10月两次在全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进行了专业培训,接受培训的省、市级疾控中心专业技术人员达120余人。本标准的研究和制定不仅为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的建设做出了贡献,而且成为全国病媒生物应急处理的工作指南。

  2. 满足我国城市发展的需要,及时制定城镇病媒生物控制技术指南。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的加快,特别是农村向城镇化的转变,加之全球气候变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病媒生物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而引发了严重的病媒生物及媒介疾病的问题。传统虫媒传染病如鼠疫、登革热、疟疾有复苏趋势,新发传染病如猴痘、西尼罗病毒脑炎等不断出现。为此,世界卫生组织(WHO)开始关注城市化对病媒生物控制及对城镇居民健康的影响,于20世纪80年代在全球倡导和推行“健康城市项目”。为配合健康城市项目及更好地在世界各国开展病媒生物控制工作,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了病媒生物综合治理的理念和原则,并制定了一系列城市病媒生物控制指南。为满足当前我国广大城镇对病媒生物控制工作的需要,使我国创建国家卫生城(镇)和健康城市项目有相应的病媒生物控制标准依据,课题组在充分考虑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制定了我国首部城镇病媒生物控制技术指南,使我国城镇开展病媒生物控制工作第一次有了系统而详尽的规范性标准,对科学指导、提高防制成效,保障城镇居民身体健康具有重大意义。

  本课题制定的城镇病媒生物控制技术规范对指导当前我国各大城市和广大城镇开展的创建国家卫生城(镇),以及开展WHO倡导的健康城市项目提供了一个技术指南和标准,能有效地指导我国广大城镇科学系统地开展病媒生物治理,保持病媒生物控制的可持续发展,对科学规划、防止滥用药、减少抗性及环境污染,降低城镇居民媒介生物性传染病的发生都有重大实际意义。

  3. 建立我国病媒生物预报预警体系,为适时防制提供科学依据。

  建立并完善病媒生物预报预警系统,制定相应的控制等级标准,是适时开展科学有效防治工作的基础,多年来我国一直缺乏统一规范的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和相应控制水平标准,致使全国病媒生物的监测与控制多年来一直在缺乏标准的状况下开展,这极大地妨碍和影响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无法为实际防制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和依据。

  本课题制定的《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及控制水平》首次系统规范地统一了我国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使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及有关单位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有了技术依据,为准确预报预测虫害密度,建立相应预警机制打下了基础。同时,其监测数据也为实施科学有效防治提供了可靠依据和数据信息。

  本课题在全国爱卫会行业标准(全爱卫发1997[5] 号文)基础上,重新修订完善了密度控制水平标准,拟实行三级控制水平,从而不仅为不同行业、单位及城市提供一个防治效果考核指标,而且也能为社会单位开展虫害控制及卫生部门开展媒介传染病防制提供一个预警性指标。

  目前该标准初稿已在北京、南昌、克拉玛依等城市试行,对指导这些城市开展病媒生物控制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由于在此之前我国只有一个行业标准,可操作性不强,因此通过本标准的制定,不仅可以使我国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健康城市有据可依,同时也加强了各城市间病媒生物密度监测及控制的可比性。可以预期,这项标准制定与实施后,必将对我国城镇病媒生物控制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4. 规范卫生杀虫灭鼠药使用,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卫生杀虫剂和灭鼠剂大量施用于人类居住环境,使用不当极易造成人员健康危害,甚至导致生命危险,我国每年因不当使用卫生杀虫剂、灭鼠剂而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据卫生部门统计,我国每年因农药引起的中毒事故中,50%是由毒鼠强造成的,仅今年上半年由鼠药引起的食物中毒就有31起,147人中毒,其中37人死亡。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统计,仅毒鼠强全国今年1-6月已销售4000多吨,预计今年将销售1万多吨。此外,我国每年还发生了数量无法统计的卫生杀虫剂使用不当而造成的人员中毒事故。出现上述重大安全问题的原因很多,除了法律不健全等因素外,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便是我国迄今为止仍没有一部灭鼠剂和卫生杀虫剂安全使用的标准及准则,致使如何科学、合理、安全、有效成为卫生杀虫灭鼠药物使用过程中的一个重大安全隐患,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也成为了一个破坏社会稳定的不安全因素。为此,课题组针对我国目前卫生杀虫灭鼠剂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不安全要素首次制定了我国第一部《卫生杀虫剂、灭鼠剂安全使用准则》(初稿),这一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不仅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规范卫生杀虫剂、灭鼠剂的使用,防止意外中毒事故的发生,保护人民身体健康,而且对维护社会的安全稳定,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安全均具有重大意义。

  5. 初步摸清了国际组织及发达国家病媒生物控制技术标准现状,为构建我国病媒生物控制标准体系奠定了基础。

  为保证我国病媒生控制技术标准既能符合中国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课题组自课题启动以来,就一直投入大量人力查询和追踪了解有关国际组织及发达国家病媒生控制技术标准的现状,以确保能够构建一个与国际先进技术标准同步发展的我国病媒生物控制技术标准体系。目前,课题组查询和收集了世界卫生组织(WHO)、欧盟委员会、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的相关标准,初步了解了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病媒生物控制技术标准体系的现状和构架。从查询结果看,WHO已建立了一整套完整有效的病媒生物控制技术标准体系,例如:WHO自1977年以来,通过WHO病媒生物学及控制专家委员会(WHO Expert Committee on Vector Biology and Control)和农药评估规划处(WHO Pesticide Evaluation Scheme)向各成员国共公布了22部关于病媒生物专业的系列标准(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及几十部相关技术文件,内容涉及到环境治理、综合防制、生物防制、杀虫剂安全使用、城市病媒生物防制、病媒生物抗药性等病媒生物控制的各个方面。美国联邦政府及各州也根据本国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杀虫剂登记、使用及病媒生物控制的技术标准。鉴于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一个完整有效的病媒生物控制标准体系,通过借鉴国际组织及发达国家相关技术标准体系,为构建适于我国国情的病媒生物控制标准体系奠定一个良好基础。

  四、课题对我国经济社会的重大影响

  本课题实施完成后,所制定出20~30个病媒生物控制国家标准,以及所构建起符合中国国情的病媒生物控制技术标准体系,必将对保障我国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产生积极作用,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1. 本课题制定的有关标准对我国卫生防病工作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病媒生物能传播许多重大疾病,给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据调查,我国现有鼠类180种,蚊类约350种,蝇类1386种,室内蟑螂19种,蚤类520多种,螨类534种,蜱类110种,其中很多是媒介生物,这些媒介生物所致的鼠源性疾病和虫媒病对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据统计,我国目前传病的啮齿类动物有79种之多,涉及鼠疫、肾综合症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鼠型斑疹伤寒等24种疾病。20世纪末,鼠疫、出血热、疟疾、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等媒介生物传染病在我国及世界范围内呈现死灰复燃、扩大流行的趋势,现已成为影响我国人民生命安全的重大健康问题,成为我国卫生防疫工作的重中之重。本课题完成后,通过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控制标准体系,可以大大提高病媒生物的防制效果,降低病媒生物的密度,这不仅有助于降低我国流行性出血热、疟疾、登革热等媒介传染病的发生,而且对减少病媒生物的孳生与骚扰,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等新发传染病的出现表明:建立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完善相应实施预案和技术措施,对于迅速有效地控制传染病的传播与流行显得尤为重要。本课题通过研究制定疫区病媒生物控制应急处理技术规范,为在短时间内快速将病媒生物密度控制在不足为害水平和疫区(点)范围以内提供了技术保证,这不仅有利于迅速控制和降低媒介传染病的流行,而且可直接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我国其他重大政治、经济、体育等活动的卫生防病保障工作服务。

  2. 本课题对促进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病媒生物极易成为生物恐怖的载体,鼠源性疾病和虫媒病多为传染性疾病,能给社会稳定带来重大影响,控制不当,不仅会给居住城市的群众生命造成威胁,严重影响城市的经济发展,而且极易成为社会动荡的诱因,是城市健康安全的重大隐患,各国均有这方面的事例。如:1996年发生在印度的鼠疫,2001年东南亚登革热的流行,2002年我国广东大范围的登革热流行以及美国各城市遭受的炭疽生物恐怖袭击等等。病媒生物作为许多病菌的媒介或载体,具有易于制作、传播和扩散烈性传染病的特点,特别是一些生物战剂是虫媒病原体,往往能造成大范围影响。从我国目前的现状看,城市中常见鼠种——褐家鼠和小家鼠已成为出血热的主要带毒鼠,登革热的主要媒介蚊种——白纹伊蚊正日益成为我国许多城市的常见种,蚤、蜱、螨等病媒生物对城市健康安全的潜在威胁亦不容忽视。通过本课题标准的制定,不仅可以为有效降低虫、鼠密度提供控制依据,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为促进我国的社会稳定、消除病媒生物引起的城市健康安全隐患发挥直接作用。

  3. 病媒生物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本课题的实施将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3.1 环境效益

  由于我国缺乏卫生杀虫剂安全使用准则和相应的操作技术规范,不合理用药甚至滥用药的现象十分普遍,给生态环境和人们的居住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用于病媒生物控制的产品及其服务的费用已超过了60亿人民币,用于防制的相关卫生杀虫灭鼠产品种类繁多,但其实际应用效果及其评价均无统一标准,也缺乏相应的监测方法与控制标准。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和大众对病媒生物的防制要求迅速增长,由此在我国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出现了大量从事虫害防制服务的专业杀虫公司,据调查,目前仅北京就有约300家,广州有130多家,而全国虫害专业服务公司的数量已超过3000家,在我国初步形成了一个病媒生物防制服务产业,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管,尤其是没有服务质量标准、用药操作规程,致使目前该行业滥用药、不规范操作的现象十分普遍,换言之,病媒生物控制技术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经济合理性都无法科学评价,这不仅影响了防制效果,而且因用药不当危害了人体健康、污染了人类居住环境,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本项目的完成和实施后,将对于规范卫生杀虫用药,减少环境污染具有直接意义和作用。

  3.2 经济效益

  病媒生物除带来疾病的传播外,其危害还表现在骚扰人们的正常生活。如蚊子等吸血性害虫对人的叮咬吸血,蟑螂、蚂蚁等在人们居住环境中大量孽生繁殖,栖息于家用电器、橱柜等各类场所,影响了群众的健康生活质量,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许多困扰和不便。以北京市的蟑螂危害为例,近十年来北京市蟑螂的侵害日益严重,其扩散发展的势头非常迅猛,已由最初仅侵害宾馆、餐饮店、食品加工等特殊行业而蔓延至机关、学校等一般单位和居民家庭,调查显示:北京市特殊行业蟑螂的侵害率高达87%,其中宾馆侵害率为100%,医院侵害率为88%,中小餐馆侵害率为72%,而居民家庭的侵害率也高达70%。蟑螂的危害已成为困扰首都群众健康生活、受到社会广为关注的热点问题。

  病媒生物因其生存需要和生态习性的特点,往往会造成城市经济损失和物质破坏,甚至导致许多意外事故的发生。我国每年因鼠害造成的粮食损失、建筑与市政设施损坏以及断电等事故不胜枚举,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难以统计。

  本项目通过制定卫生杀虫剂合理使用准则和抗性监测与评价标准,不仅有利于降低害虫抗药性,减少环境污染,而且可以因少用药而节约大量防制成本。同时,通过制定病媒生物控制相关产品和服务的技术标准与规范,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促进病媒生物防制产业的发展,直接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4. 填补空白,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病媒生物控制技术标准上的差距。

  建国以来,我国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在降低传染病发生,保护人民身体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对病媒生物控制工作一直缺乏相应的管理法规和配套的技术标准与规范,可以说我国迄今尚未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控制标准体系,无法适应新世纪卫生防病工作对病媒生物控制的要求,一些防制政策也难以符合世界贸易组织(WTO)准则的要求,特别是我国因缺乏相应的技术标准屏障,将难以对国外进入中国市场的病媒生物防制产品和服务形成有效的技术壁垒和客观评价。目前,我国涉及病媒生物控制的国家标准仅有3部,且主要是为农药登记用卫生杀虫剂而制定的药效与毒性评价方法,行业标准仅有全国爱卫会以文件形式发布的1部有关鼠、蚊、蝇和蟑螂防制标准。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日本、欧洲以及我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制定的病媒生物控制标准甚少,差距巨大。总体上看,我国不仅缺乏病媒生物控制标准,而且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标准体系,这一现状不仅大大制约了我国病媒生物控制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严重影响到鼠传疾病和虫媒病的防制成效以及我国目前正在构建的健康安全保障体系。

  因此 ,通过实施本研究项目,不仅可以从根本上填补我国在病媒生物控制标准上的空白,而且还能通过构建完整有效的病媒生物控制标准体系,大大提升我国现有病媒生物控制的技术水平,进一步与国际接轨,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病媒生物控制技术上的差距,从而为我国卫生防病工作和社会安全稳定提供更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作者:2002BA906A62课题组 来源: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专项管理办公室 发布时间:2005年09月16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