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21课题《我国优势技术国际标准研究制定》以将我国优势技术转化制定成国际标准为主要目标,先后分两期选择支持了由我国自主制定和实质参与的国际标准制修订项目开展研究。
《我国优势技术国际标准研究制定》课题第一期设立了15个制修订国际标准的子课题,随着这些子课题所承担的国际标准的完成与发布,课题验收工作也相继展开。到目前为止,已有三个子课题完成了验收,它们分别是:21-03子课题《盘条尺寸、偏差与胎圈钢丝技术性能标准研究制定》、21-06子课题《钢筋机械连接性能要求及测试方法》和21-13子课题《包交换与电路交换混合网络综合管理体系结构/基于tML的网络管理接口实现一致性声明文稿的需求与指南》。
21-03子课题《盘条尺寸、偏差与胎圈钢丝技术性能标准研究制定》由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所承担,于2005年3月25日通过专家组验收。该子课题完成了《ISO 16124:2004 盘条的尺寸和偏差》(ISO 16124:2004 Steel wire rod -- Dimensions and tolerances)和《ISO 16650:2004 胎圈钢丝》(ISO 16650:2004 Bead wire)两项国际标准,这两项国际标准的制定标志着我国钢铁行业在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程度和实效上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促使我国逐步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一个产钢大国所应起到的作用,扩大了我国在该国际标准化领域的影响,提升了我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的地位。
21-13子课题《包交换与电路交换混合网络综合管理体系结构/基于tML的网络管理接口实现一致性声明文稿的需求与指南》由北京邮电大学承担,于2005年7月5日通过专家组验收。该子课题取得了丰硕成果,由其完成的两项标准已经被国际电信联盟(ITU-T)采纳为国际标准(标准名称和标准号分别为M.3031 Guidelines for Implementation Conformance Statement Proformas for tML schemas和M.3017 Framework for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hybrid circuit/packet networks),在网络管理国际标准化领域为我国争得了荣誉,取得了一席之地,同时也使我国在网络管理研究、实践和标准化方面具有了战略优势,保证了我国相关的网管接口测试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对提高我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的地位、提高我国技术标准的水平、促进我国网络管理软件特色产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此外,该子课题由高等院校与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完成,在合作过程中充分发挥了高等院校的技术前瞻和科研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当代高新技术企业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软件开发能力,课题取得的成果是高校与高新技术产业互相促进、发挥特长、优势集成、无间合作的结晶。
21-06子课题《钢筋机械连接性能要求及测试方法》由上海钢铁工艺技术研究所承担,于2005年8月18日通过专家组验收。该子课题依托我国原创技术完成了一项国际标准《ISO 15835 钢筋机械连接性能要求及测试方法》(ISO/DIS 15835-1 Steel for the reinforcement of concrete -- Mechanical splices for bars -- Part 1: Requirements;ISO/DIS 15835-2 Steel for the reinforcement of concrete -- Mechanical splices for bars -- Part 2: Test methods)的WD、CD、DIS稿,一项行业标准JGJ107-2003《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以及一项企业标准Q/SIOE1-2003《双套筒挤压钢筋连接器》。《钢筋机械连接性能要求及测试方法》子课题率先在国际上开展了钢筋机械接头的冷塑性变形规律研究,提出了钢筋机械接头抗震性能指标要求,以及用高应力反复拉压试验模拟中小地震、用大变形反复拉压试验模拟大地震的钢筋机械接头抗震性能测试方法。其研发的双套筒挤压钢筋连接器经上海科技情报所检索确认“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抗震性能研究达到国际领先”,于2003年8月9日通过上海市科委主持的鉴定,获2004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被认定为2004年度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号2004ED680011)、2003年度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同时双套筒挤压钢筋连接器的核心技术“冷压与螺纹连接变形钢筋的构件” 申请并获得中国专利。此外,该子课题的研究成果在实际应用中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其研制完成的“125Mpa超高压机电一体化冷压接头”及其扩展产品“双套筒挤压钢筋连接器”、“剥肋滚压直螺纹接头” 已在润扬长江大桥、上海磁悬浮交通工程和东海大桥、上海徐汇软件创业中心、杭州湾跨海大桥、浦东环球金融中心大厦、广州虎跳门大桥、吉林松源大桥等51个重大工程应用24万只,解决了复杂钢筋结构、复杂施工环境的高强钢筋连接难题,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