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30年代,英国一位炮兵军官在部队见习时,发现一个令其费解的现象:由11人组成的炮兵班在操练中,10人均有动作,但有一人自始至终站在炮管旁,一动不动。这个军官叫来班长询问,得到的回答是:作战训练教材就是这么编写的,至于为何规定要有一个人站在炮管旁,什么也不干,教材没有说明。军官回去后查阅了一些资料才知道,原来,早期的大炮是用马拉的,在战场作战时,大炮一响,马匹就会惊慌乱跑,因此必须有一名士兵专门负责把马拉住,以保持大炮的位置和发射准确度。时过境迁,现代战争中的大炮已经实现了机械化运输,不再需要马拉,但教材上那个士兵却没有被减掉。英国国防部认为“不拉马的士兵”这一发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对这位军官进行了嘉奖。
“不拉马的士兵”并未从部队教材中删去,而是又站到了别的章节里,成为经典范例。现在,一些管理学者把这个案例引入到企业管理中,也颇有警示作用。就中国企业目前的总体管理水平来看,恐怕没几个敢说自己的企业里没有“不拉马的士兵”。事实上,不客气地讲,现在我们还有不少企业在管理上尚处于“马拉炮”时代,要他们解决“不拉马的士兵”问题,似乎太前卫了。不过,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留意一下自己的组织里当下“炮”、“马”、“兵”的配置、关系及其效率,无论如何都是有好处的。
有统计资料显示,美、日、德等先进国家企业的流动资产周转率为8次/年,而中国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仅为1.62次/年。这一数字对比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外企业的管理水平存在巨大的差距,也表明我们的企业在管理上、在资产运作上存在严重的“不拉马”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责任只能在于企业的主要管理者,或者是因为他们在设置管理机构和流程时没有遵循“人得其事、事得其人,人尽其才、事尽其功”的管理原则,在企业中设置了一些实际工作意义不大甚至根本就没有任何实际工作价值的岗位,或者是因为他们的经验惯性太大,对管理的资源及环境变化反应迟钝,管理模式与流程没有根据管理要素变化而及时调整。
如果企业里“不拉马的士兵”过多,那么企业的经营发展就会出现诸多问题。我们知道,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多一个“不拉马的士兵”就会多占用一份企业资源,从而使整个企业的动作效率降低,日积月累,企业的损耗将越来越多,负担日益加重。更深一层讲,企业中一旦长期、大量存在“不拉马”的滥竽充数者,这便会极大地影响企业内部公平、公正的氛围,损伤真正为企业做贡献者的成就感和积极性,并大大稀释企业内部的士气和人气,对企业的发展造成直接及潜在的危害,从而有可能使企业因丧失竞争的内在动力而被逐出市场。
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来说,仅仅认识到“不拉马的士兵”的危害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要能够发现“不拉马的士兵”,并将其果断地清除掉。这就对企业的管理者提出了一些要求:一方面,要经常深入到各个管理流程与管理层次,对他们管理的质与量进行研究;另一方面,要使企业内部的管理尽量扁平化,减少管理环节。同时,管理者要做到与时俱进,对外界环境的变化要保持足够的敏捷性,能够根据市场环境变化及时调整管理思路、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