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语言应用司有关负责人日前透露,汉字书写等级标准明年将出台。并表示汉字规范书写等级标准是推荐性标准,不会强制执行,更不会引入到升学、毕业等考试中。但今后各单位可以将汉字书写规范等级列入录用教师、媒体人员、公务员或其他新员工的资质之一。
教育部麾下不乏能兵强将,跟“语言”关联的两个司,今年就充当了制造舆论风波的急先锋:8月份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因“拟调整44个汉字写法”引发了强烈争议,被逾八成网民讽为“穷折腾”;余波未平,再掀波澜,如今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发话明年将出台汉字书写等级标准。
汉字书写是国人日常生活必不可缺的工具,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重视汉字书写规范无可厚非。但硬生生弄出个等级标准也非高明之举,且难以推行。我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即使是大家公认的好字也是各有千秋,风格多元,有的潇洒飘逸,有的朴实厚重,有的丰腴肥满,有的险峻骨立,如若设定统一标准,大家千人一字,不仅失去了个性,同时也戕害了汉字的艺术之美。
教育部声明,汉字书写等级标准是推荐性标准,不会强制执行,却又建议将书写等级列入教师、媒体人员、公务员录用资质中,这必将带动一个新的证书经济链的兴起。即使教育部门强调他们不设立培训机构、组织考前培训、指定或者强制销售教材,但也难逃利益纠葛和社会诟病。
在键盘输入成为时尚、“书写”正日渐被边缘化的今天,提出拯救汉字书写,确实很有必要。但一个书写等级标准生硬拉近现代人与汉字书写的距离,难以解决汉字书写的尴尬处境。从长远看,唯有全社会共同认识到传统文化对整个民族的重大意义,唤起每个公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亲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汉字书写问题。不从这个角度入手,而是病急乱投医,想当然地划定标准,乱对汉字开刀,不是拯救汉字,反而是对传统文化的戕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