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加入WTO已经三年多了,2006年面临着对外资的全面准入,特别是第三产业。在工业生产领域,国内外企业之间的竞争将全面国际化,在质量竞争方面也呈现逐步升级的特点。从价格竞争到非价格竞争,从产品质量到售后服务,从有形的产品到无形资产,从个体性质的知识产权和品牌,到公共性质的标准控制,竞争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内容越来越深刻。
就质量竞争而言,已经上升到标准的层次。标准是产业存在的技术方案, 标准对内促进产业、分工和贸易发展,对外意味着技术壁垒和产业壁垒。对垂直链条意味着充当产业利益分配的工具,对横向竞争则意味着产品差异化能力降低。标准实质是一个经济和产业的秩序,是一种公共品,代表公共利益。但标准又包含了大量的私人专利,是打包出售私人专利,私人利益可以搭乘公共利益的便车。技术标准可以带来专利税和产业控制,新企业要进入这一行业必须接受寡头的技术标准,被钉死在国际分工低技术链条和附属地位。标准是知识产权战略的高级形式。标准比技术高一个层次,技术影响产品,标准影响产业。标准不仅是技术组合,且是技术创新框架体系。
标准创新意味创新体系飞跃发展。不掌握标准,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无法独立,会陷入依赖加深的恶性循环。我国民用高科技从封闭阶段、改革开放阶段进入全球化阶段,企业在全球和本土市场都面临巨大危机。
所谓“世界加工厂”的概念是含糊而且有害的,它没有强调在全球分工体系中,中国企业必须力争全面地位和主导地位。中国企业占据制造组装分销只是暂时格局,如不抢占“标准、技术和设计”的产业链高端地位,就不能长期保持在制造加工方面的优势。长此以往,就可能不是中国企业制造,而是跨国附属企业“在中国制造”,他们将直接在中国建厂,在所有环节上都把中国本土竞争对手排斥在外。
随着网络经济兴起和产品网络效应增强,技术壁垒更多体现为标准壁垒。对技术和标准的垄断也就意味着市场垄断和产业控制。标准通过兼容,将市场之间竞争变为市场内竞争。竞争者之间产品差异化能力大大降低,从功能竞争转化为价格竞争。差别化只能扩展功能,核心功能无法差异化,系统之间竞争变成组件之间竞争。
标准和质量的关系是非常清楚的:质量是标准的主要内容。中国出口企业无不需要通过国际标准才能出口,如S09000 等等,发达国家为实现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正在制订越来越多的标准,如环保标准,技术标准等等,在非关税壁垒中占了60% 以上。
中国企业对付国际技术标准的另外一种办法,就是“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的肚皮”, 主动参与国际标准的制订与执行。比如在制鞋业,中国已经占有世界70% 的市场,温州康奈制鞋厂的郑秀康就与英国有关企业进行合资,共同制订和执行技术标准,使自己的产品能够顺利通过欧洲的以技术标准为形式的贸易壁垒。
要强调的是,为了打破技术标准的国际垄断,中国应该以国家力量去支持自己的民族企业,参与国际标准的制订,在具有广大国内市场的产品方面,由自己企业主导,制订中国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所谓“市场换技术”绝非空话,参加国际竞争绝不只是企业自己的事情,而是需要国家意志和全民族意志形成合力,支持企业去努力拼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