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三年多来,中国企业面对国际市场,历经风雨。有些企业在竞争中更加强大起来。但有些企业因为不适应国际竞争环境,而损兵折将,甚至岌岌可危。我们有收获,也有教训。那么,入世对中国企业带来的直接影响究竟有哪些呢?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随着进口关税的不断降低和非关税措施的分阶段取消,除了少数农产品和成品油仍实行关税配额管理外,进口产品成本不断降低,对国内市场形成直接的竞争,迫使国内企业采取价格竞争的同时,必须要有一定的质量水平作为竞争的重要手段,否则在竞争中难以维持一席之地。例如,三年来,中国货物进口规模翻了一番多,从2001年的2435.5亿美元扩大到2004年5614亿美元,其中大多数是中间和最终消费品。
其次,三年多来,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也迅速发展,实际外商直接投资超过了5600多亿美元,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超过50万个。2004年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已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27.8%。所以,在中国境内,外商投资企业与国有及股份制、民营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呈白热化趋势。中国市场竞争格局已发生巨大改变。20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一流产品到美国、二流产品到欧洲、三流产品到中国的市场竞争策略,已经不可能再继续下去,尤其是欧美企业的投资策略总体上是倾向于以独资和获取市场份额、提供较为领先的技术和生产工艺为主的情况下,质量竞争战略就成为企业竞争的基础。
第三,中国分销与物流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进一步扩大,外资批发、零售及物流服务企业可以在国内分销市场更为自由化的背景下,展开与中国企业的竞争。流通业的竞争加剧是入世3年多来市场变化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的重要因素,这也使得国内外企业的产品在中国市场直接竞争,没有质量保证和一定的价格竞争力,企业是难以立足的。三年来,尽管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但工厂的出厂价格指数上涨却缓慢,零售市场表现的一般及耐用消费品指数仅轻微上涨,就说明了竞争的激烈程度。
第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各国的贸易、投资自由化加快发展,全球性的产业和技术转移加快,产业和企业的生命周期都在缩短,迫使企业不仅要加快产品升级换代的步伐,更要关注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变化,提升和增强质量竞争力。
第五,国际市场上竞争更加激烈,以技术性贸易壁垒、植物卫生与安全措施、环保措施、滥用反倾销与反补贴措施、保障措施等贸易保护主义形式出现的贸易摩擦增多,主要的受损者通常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和质量竞争力较差的产品。以提高产品质量和非价格竞争能力为核心的竞争战略才是企业的致胜之道。
总的来讲,无论是进口关税的不断降低和非关税措施的分阶段取消,还是中国分销与物流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进一步扩大,各国的贸易、投资自由化进一步加速发展,这一切环境条件,都在提醒我们国内的企业,重视提高产品质量,以高科技手段,高标准要求来严抓质量环节,最终走质量取胜之路。
因此,未来的企业竞争环境让任何企业都必须选择坚持走质量竞争的立本之策,也只有如此,企业才能保持持续竞争力,才能在国际市场中做强做大,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