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东莞市采访,听到应对“金融海啸”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最多的一个词儿是“转型升级”。不但市里的领导说产业转型升级,一般干部说转型升级,就是一些企业的小老板,没聊两句,也会同你说起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在东莞已经深入人心!资源环境形势的逼迫,使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和认识到产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性,只有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才能实现腾笼换鸟。可以说,转型升级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质监部门的工作思路。”东莞市质监局局长张活力如是说。
名牌战略带动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初期,东莞的经济发展起步于“三来一补”,曾诞生我国首家对外来料加工企业,创新出“三来一补”的发展模式。众多世界知名企业进驻促进了东莞的经济繁荣,外资企业占了当地的80%,逐步形成了外源型经济的发展模式。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际产业分工发生根本变化,加工贸易利润空间急剧萎缩,使得东莞原先得天独厚的优势变得越来越不明显,大多数加工贸易企业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环节,技术水平不高,自主品牌缺乏,以贴牌加工为主的东莞制造业,面临着越来越严竣的资源约束、环境压力和区域竞争压力。
由于东莞市的经济结构过分依赖外源型经济,使内源型经济发展滞后,这种经济“短脚”现象,使东莞市委、市政府认识到,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为此,东莞市委、市政府5年内连续出台颁布的7个鼓励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政策文件,无论是鼓励措施,还是奖励力度,都一个比一个大,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名牌带动战略鼓励和奖励长效机制。这些措施主要是:对争创名牌和荣获名牌的企业优先列入市财政预算安排的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科技三项费用和其它各项奖励基金计划;积极协助其申报国家和省的国债、重点技改挖潜资金、技术创新资金、科技三项费用等专项资金项目;出口产品达到一定规模的,优先安排出口退税资金,促进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各金融机构在国家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优先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
目前,市、镇两级财政用于增强自主创新、推动名牌带动战略专项和奖励资金达3.2亿元,以此实现了全市经济结构以外源型经济为主向内外源经济并重发展的转变。
以名牌产品为“龙头”的一批内源企业不仅成为拉动全市内源工业经济增长的新生力量,而且也成为行业发展和创建区域性品牌的“助推器”。
以东莞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行业和全市的三组数字为例:东莞市徐记食品公司2004年荣获糖果类“中国名牌”产品后,第二年销售额就从3.6亿元增长到8.47亿元,业绩连续三年以20%左右的速度成长;在一批名牌服装企业的带动下,虽然全市纺织服装业的生产增长只有6.6%,但是同期利润却同比增长196%;全市名牌产品销售额比2005年增长了21%、企业工业总产值增长了23%。
“三组数字”表明:由名牌企业群的引领,促进了企业和行业产业发展,对全市产业集群镇区和内外源经济并重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随着东莞市名牌带动战略的深入实施,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使本土企业创自有品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增强。广大企业掀起了努力创建品牌、积极提升品牌、精心经营品牌的热潮。
技术标准战略推动转型升级
“东莞塞车,全球缺货”,描述的是东莞在全球电脑制造业拥有的重要地位。东莞市因制造业发达,以世界加工基地而著称。
然而,靠“三来一补”成长的东莞制造不是扎根本土的植物,而像一根根竹竿,插得容易拔走也快。一旦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升高,产业资本就会掉头而去另觅低处。
起步于制造、发达于制造、扬名于制造的东莞今天却充满了忧患意识,忧患的也恰恰在于制造。
这种忧患表现在,引进的外企规模越来越大,引进的技术设备越来越先进,加工的产品越来越高端,但是与外商合作的形式越来越简单,局限在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加工环节,参与国际化分工的程度越来越低,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处于边缘位置。而东莞本土的产业成长空间受到挤压,大多以贴牌加工为主,未能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尤其在自主技术和自有品牌上处于落后地位,在国内生产体系中也处于边缘位置。
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把这种发展现象概括为“双边缘化”。
GDP稳居广东省第4位的东莞不缺钱,东莞不再单纯追求GDP速度,重要的是质的提升,而且要敢于把20年的积累花在刀刃上。东莞认识到,经济转型首先要解决的便是由“东莞制造”转向“东莞创造”。
去年,东莞市为促进专利技术尽快转化为技术标准,实现产业调整升级,出台了《推进制造业标准化工程实施办法》。对每主导制定一项国际标准的企业给予100万元奖励,协助制定的奖励20万元。
此项政策推出表明:东莞市为加速外源型经济向内源型经济并举发展转变,已把技术标准战略放在了突出位置。
此项政策推出明确了对制造业技术标准化工作的总体目标:主要是以支柱产业为主攻方向,加强全市技术标准战略的研究,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建立专利技术和技术标准的相互促进转化机制,加强国内外先进技术标准的研究分析和推广应用,完善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和技术标准支撑服务体系,促进全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同时,按照以企业为主体原则,鼓励和引导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主导或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抢占产业制高点。采用“谁受益,谁参与,谁投入”的原则,鼓励和引导企业以市场为需求,研制、推广和应用先进技术标准,积极实施技术标准战略。
此项政策的出台,将尽快建立起技术标准战略研究的组织管理体系,探索建立专利技术和技术标准的相互促进转化的运行机制,推动企业由单纯被动的执行标准向结合企业技术创新研究标准转变,从而推动全市产业的调整升级。
两年前,东莞市勤上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产品为储物架、烧烤炉和圣诞灯饰,没有自己的品牌和核心技术,是以劳动密集型方式生产,产品98%以上出口。通过全市技术标准战略的影响,该公司开始了大功率LED应用的研发,LED路灯经测试各技术指标完全达到国家一级公路使用安全标准,成为国内首家实现规模产量的企业。
目前,东莞市勤上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把重点放在技术含量较高的LED灯具灯饰产品上,销售额从2005年的2160万元,快速发展到近4亿元,增长率超过380%。该企业已从纯出口加工型成长为以自有品牌、自主技术为基础的创新型企业。
技术机构支撑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着东莞经济发展的浪潮永不停歇。东莞市质监局大力发展产品质量检测基地建设,成为推动东莞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
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先进”为目标,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的定位为理念的技术机构建设放在突出位置。
首先是发挥检测基地平台作用,政府加强领导和加大投入。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转型升级发展战略,以东莞制造业优势为依托,充分发挥质检机构对企业和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作用,扶持企业创名牌作为开展质监工作的主线,推动企业做强做大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以真诚服务取信于企业、以创名牌成绩取信于政府。
其次是发挥检测基地平台作用,加快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增强为企业服务功能。将检测基地的2个纸制品、信息设备国家检测中心和11个省级检验站建设成具有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的质检中心,同时加强与国内外权威检验机构的交流,开展国际间的互认与合作,从而促进名牌企业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和扩大出口。
三是发挥检测基地建标服务作用,鼓励重点骨干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对技术指标先进的企业标准,积极予以推荐升格为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鼓励名牌企业积极开展质量赶超、质量改进和质量攻关活动,不断提高质量水平。
四是发挥检测基地推动引导作用,将优势产业质量水平推向新的高度。在名牌带动战略实施过程中,将进一步促进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在区域经济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五是发挥检测基地技术保障作用,促进了制造业水平的提升。极大地带动本行业和配套行业的健康发展,促进制造行业不断发展壮大。
针对东莞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该局以检测技术服务为突破口,努力提高基地产品研发设计、质量验证、技术培训、信息咨询、标准体系建立等技术服务能力,并通过多种举措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保进企业转型升级。一方面,积极开展标准化推广活动,规范相关行业技术要求,使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充分认识抢占市场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性;与科研平台加强合作,共同组建东莞产业支援联盟,帮助企业有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借助纸制品、信息设备国家检测中心的优势,提供权威公认的质量验证服务,积极为提升东莞制造竞争力、突破国外技术贸易壁垒提供技术支持。
技术服务帮扶转型升级
随着世界金融危机和以欧、美为代表的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长放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东莞相当一部分出口企业经营成本升高,利润下降,出口增速减缓,许多外贸出口企业纷纷将其出口产品转向国内生产销售,外向型企业向内源型企业的转变已越来越多。
去年,为配合出口企业顺利实现产业经营方向的“调整转型”,东莞市质监局下发组织开展对出口转内销企业帮扶工作的通知,对产品出口转内销的生产企业从标准、计量、质量管理方面进行重点帮扶,为外向型企业转向内源型的企业提供技术支撑。
由于我国现阶段对出口产品与对销往国内的产品在标准、计量、质量监督等方面规范存在较大差异,为尽快引导和帮助出口转内销企业了解和掌握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要求,顺利实现产业经营方向由外向型经济转向内源型经济的的转变,扩大国内市场占有率,东莞市局要求质监部门立即行动起来,对产品出口转内销的生产企业进行重点帮扶。
在加强企业的标准化工作和法制计量指导工作方面,鼓励和引导企业优先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对暂无条件采标的,要按照现行有效的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组织生产;对尚无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积极指导帮助其制定企业产品标准,并按有关法定程序备案后组织生产,以杜绝无标生产现象的发生。指导企业加强计量体系建设,及时告知企业加强在用计量器具的定期检定。
在质量监督方面,对实行生产许可、强制性认证、注册登记等市场准入制度的产品,主动告知企业必须具备的生产和管理条件,并指导和帮助企业按照法定的程序到有关部门办理相关许可。
与此同时,组织出口转内销企业分期分批集中培训或选择到一批重点企业上门宣讲有关质监法律法规知识,并适时组织开展对出口转内销产品的专项监督抽查,保证产品符合国内相关标准的要求,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东莞,不仅是一个制造基地,而且正在努力打造一个融制造、信息、检测、研发和培训为一体的现代制造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