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有沈阳市民投诉,当地一家绿色蔬菜生产企业生产的蔬菜并不是真正的绿色产品。有记者调查发现,该公司将购买的散装普通蔬菜,经过包装后,打着“绿色”招牌上市,价格明显比普通蔬菜高出不少。
国家对于绿色蔬菜有着严格的标准规定,但是令百姓没有想到的是,打了“绿色”标记的蔬菜竟然是蔬菜公司从批发市场买来的普通菜,一番粉饰之后,披着“绿袍”上市了。
在相关责任人受到法律惩处的同时,人们更关心的是如何避免类似“绿色蔬菜”变色事件的再度发生。我们希望企业自觉遵守规则,但是规范市场却并不能仅仅依赖于企业的自觉性。如何加强监管才是重中之重。
加强生产环节监管的同时,流通领域也不可掉以轻心。如今,许多超市常常以“本店决无假货,购物请放心”招徕顾客。但是,一旦被发现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超市就会将所有的责任全部推给厂家。事实上,恰恰是超市的管理缺失,给这些变色“绿色蔬菜”开了绿灯。试想如果超市能够严格把关,这变黑的“绿色蔬菜”能够如此堂而皇之的进入流通领域吗?
“绿色”食品要真正名至实归、取信于民,就必须有一套值得信赖的机制作保障,我们期待今后的类似问题不是通过市民报料,而是通过这套机制由相关发牌机构 、流通渠道及时向社会公布违规信息。也只有将违规获利的可能性最小化,将违规的成本最大化,规则才能真正得到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