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心理测试题是这样的——假如您被奸商骗了,当时想没想过把他的摊子给砸了?据说,60%以上答案是“想过”。对此,心理学家干脆地断言:这些人具有一定的暴力倾向。让心理学家担心的是,一旦遇到合适机会,暴力倾向很容易转化为暴力行为。在北京一家影院,观看进口大片的部分观众因为放映大厅提前45分钟关闭了中央空调,被迫满身大汗地看完电影而愤怒不已。在找不到影院负责人的情况下,这些人将影院内的8张海报撕毁,并把一个2米高的灯箱拉倒。后经协商,影院给在场每个人退赔200元才平息此事。好家伙,在这个“事件”中,怎么瞧见了解放前“砸场子”的影子?
众所周知,在医院,患者也是消费者。近3年来,北京市仅在71家二级以上大中型医院,就发生医务人员被殴打事件502起,致医务人员伤残90人,发生严重影响医院正常工作秩序的冲砸事件1500余起。在湖北,两年来共发生围攻医院的暴力事件568起,有398名医务人员被打,32人致残;在医院陈尸事件179起;在医院拉横幅、烧纸钱、限制医生人身自由事件74起。试问,当拿手术刀的手发抖,手术的成功率还能有多少?值得深思的是,当有记者在北京协和医院采访,问及对医务人员被打事件有何看法时,9名被问的病人中有4人表示,打医生不对,但肯定有理由。 听见了吧?打人的道理还很硬。
近年来,因输了球就耍流氓、吃出苍蝇就砸饭馆、车有毛病就毁车,飞机晚点就强行登机,服务员动作慢了就骂街的现象开始多了,是因为天气冷暖变化无常?还是少数消费者的歪脾气见涨?据专家分析,暴力维权现象频发,主要出于以下原因:其一,漠不关心、腐败、信息地位不对称等不正常现象,使得消费者维权的正常渠道难以走通。一般地说,当一位消费者选择正常途径维权,就意味着他要打持久战并付出高成本。我们无法统计,目前全国有多少消费者常年在为伪劣商品房、医疗纠纷、产品质量事故而苦苦奔波。其二,事实证明,非正常途径有时反而能解决问题。有的车主公开砸车,却很快得到了满意的私了结果。试想一下,如果通过投诉等方式维权,可能拖很久也解决不了。所以,当极少数消费者对现有规则丧失信心时,暴力维权方式便成了其宣泄不满的手段。其三,社会压力过大,人们普遍缺乏耐心和宽容精神,于是常常将“赶末班车”的心态放大到消费场合。一个菜上得慢了,有必要大喊大叫吗?有话好好说不行吗?连两国邦交都是可以商量的。我们不能越有钱,心眼就越小。
遇到纠纷,拳头说话——如今一个名叫“消费暴力”的幽灵,正在我们头顶徘徊,这一严酷的现实已经敲响警钟。更多的消费者意识到,公正有效的法治建设、维权主渠道的畅通、服务机构的服务意识和水平,都亟待加强和完善。他们期盼着,如果有一天,打个消费官司就像坐公交车一样方便,相关鉴定不再黑箱操作,告状申冤不再要金钱铺路,维权肯定就会告别暴力时代。就目前状况,笔者认为,当发生消费纠纷,嗓门和拳头都不应成为工具。哪怕是对付霸王商家,也不要以暴制暴。有位“惹祸”后进了班房的消费者说:“当时真气坏了,几乎失去理智,现在想想挺后悔的。”这位先生的教训说明:消费者需要保持理智、客观的维权姿态,维权一旦与文明脱钩,甚至染上暴力色彩,那就离违法不远了。朋友,我们不是生活在宋朝,所以不需要武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