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经验促通关
中哈输油管道作为我国第一条跨国输油管道,进口原油计量工作无经验可借鉴。管道运营前,阿拉山口检验检疫局先后派员赴北京、黄岛、蛇口、北海及独山子等地进行了充分学习调研,为管道进口原油的计量工作做了充分准备,帮助新疆西北中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制定了原油计量方案、原油检验计量应急预案等,同时也加强了对管道进口原油检验模式的深入研究。管道通油后,经过积极探索,总结出了对管道进口原油实行先监管和现场检验,后履行报检手续的工作流程,率先采取了检验检疫部门、供货商和哈方海关三方的检验、报关数据比对无误后“一罐一报”的申报模式,促进了管道进口原油的及时通关。
心系企业解难题
新疆西北中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在前期与哈萨克斯坦原油贸易的基础上,2008年又与俄罗斯签订了原油进口贸易合同。喜悦与困难是一对双胞胎,多国多家供货企业都经一条输油管道供油,货出谁家难以区分。应该在1月底完成的管输原油申报工作到2月下旬还未完成,如在2月29日前还不能完成报检报关手续,该公司将承担高额税费!阿拉山口检验检疫局得知此事后,从我国能源战略大局和企业利益出发,邀请了专家前往口岸现场协助解决。经过多方的深入交流沟通,共同探索出了多国多家供货企业经同一条管道进口原油的申报模式,1月原油的申报以实际到达口岸的数量为进口总量,按多个合同分别申报,申报问题迎刃而解,2008年首批40.6万吨与俄、哈等国多家供货商发生原油贸易关系合同的检验申报工作圆满完成。
齐心协力克难关
管道进口原油流量计投入使用后,该局为准确掌握流量计的准确性,每月开展管输原油流量计在线实液校验工作。2008年1月27日,中哈石油管道阿拉山口计量站一路流量计输入传感器损坏,阿拉山口检验检疫局检验人员现场巡查发现情况后,迅速通知计量站启动原油计量应急预案,转路计量。但从事件发生到应急处理的33分钟时间内进口的原油没有计量,如解决不好,可能造成中哈双方贸易磨擦。为此,阿拉山口检验检疫局及时召集中哈各方紧急会晤,协商未通过流量计计量的原油流量的计算方法并达成一致,准确计得了间隔33分钟的流量,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中哈原油管道自2006年7月正式输油以来截至2009年2月12日,共进口原油1426.99万吨,货值和数量年均实现两位数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