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有色金属产业和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通过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国家确定的钢铁、汽车、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电子信息、轻工和石化产业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悉数出炉。从1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汽车和钢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到2月25日有色金属产业和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面世,前后历时不到42天。
应当说,继第一轮“4万亿经济振兴方案”出台之后仅仅不到两个月时间,中央政府又推出更加细化的方案——产业振兴方案,充分凸显了政府拉动产业的决心和执行力。与第一轮把重点放在固定资产投资和扩大消费的方案不同,第二轮经济振兴方案主要侧重于产业整合与振兴,涉及到的都是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产业,其鲜明特点是几乎囊括了国内80%的制造业。
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除物流之外9个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接近80%,占GDP比重的1/3。2007年我国税收4.56万亿元,其中以9个行业为主的企业上交的税金就达到了1.7万亿元,约占37.4%。从就业看,即使不包括农民工,9个产业的直接城镇就业人员也达到了3615.6万人,占30%。
由此不难看出,十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比较重要的位置,并对其他相关行业影响较大。同时,也是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的行业。
专家认为,十个振兴规划,政府着重强调了4个方面。一是财税方面,通过调整税费为产业“减压”;二是金融方面,通过扩大融资渠道和信贷规模来为产业“松绑”;三是鼓励自主创新;四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鼓励兼并重组。而这四个方面,正是长久以来困扰我国产业发展的瓶颈。
纵览政府出台的十个产业振兴规划,会发现除给每个产业具体“优惠”政策方面有所不同外,如对于汽车产业,给的是从今年1月20日至12月31日,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按5%征收车辆购置税。对纺织产业,则是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至15%。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要提高各个行业的产品质量水平,提升“中国制造”的自主创新程度和市场竞争力。一言以蔽之,产业振兴,质量为先!
产业振兴,质量为先。先的是提高整个产业的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温家宝总理2月15日至16日在天津调研时曾指出,应对金融危机要支持企业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增强企业竞争能力。而在十大产业振兴规划里,同样把提高产品质量摆在了重要位置。如在轻工业调整振兴规划里,明确提出要加强企业管理,全面提高轻工产品质量。在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里,同样提出要加强企业管理和职工培训,改进生产组织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产业振兴,质量为先。先的是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完成产业升级。仅仅提升产品质量,完成的只是“以质取胜”的一小步,受益的可能只是部分企业或产业,而提升整个国产装备和所有“中国制造”的质量水平,则是“以质取胜”的一大步,也是实现产业最终振兴的终极目标。我们看到,在十大产业振兴规划里,把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科技提升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如在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里,提出要大规模开展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工作;通过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基础配套件和基础工艺水平;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和产品更新换代,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在船舶业振兴规划里,提出要加强技术改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三大主流船型进行优化升级,提升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设计开发能力等。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完成我国的产业升级目标,走高附加值高质量的产业发展路线。
产业振兴,质量为先。先的是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完成“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质的飞跃!应当说,借助成本优势,通过价格策略,“中国制造”这些年在国际市场上声誉鹊起。但由于大多“中国制造”的产品以贴牌为主,缺乏具有国家影响力的知名品牌集团军,使得“中国制造”虽有价廉的美誉,却没有获得相应的高质乃至优质的赞誉。有人说,已经成功的“德国制造”和“日本制造”可以称为“中国制造”借鉴的范例,虽然它们曾一度也只是低价产品的代名词,而崛起之路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走品牌发展之路。在这次的产业振兴规划里,同样提出了品牌发展的战略。如在纺织业振兴规划里,明确提出要加强技术改造和自主品牌建设。在新增中央投资中设立专项,重点支持纺纱织造、印染、化纤等行业技术进步,推进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提高纺织装备自主化水平,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