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国家将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4%上调至15%,但大部分纺织企业还是处于“零利润”状态,甚至已经有一些企业以卖掉工厂或者机器等方式求得生存。在这样一个严峻的经济环境下,纺织企业如何“应战”?是期待政府的救市良方,还是积极采取自救措施,为自己添置一身抵御“寒冬”的棉衣,这是摆在广大纺织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以“自变”应“外变”
面对困境,张家港纺织企业并没有因循守旧、坐等淘汰。大多数纺织企业认识到,内外交困之下,纺织行业的洗牌和调整在所难免。该市东渡纺织集团董事长徐卫民认为,全市范围乃至全国的纺织服装产能现在都还是过剩的。因此,洗牌不一定是坏事,洗牌后优质企业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张家港市的纺织企业正积极以“自变”去适应“外变”,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加快款式创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等来增强困境中的生存能力。该市金陵纺织公司向来注重新品开发,多年前就加快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步伐,金陵纺织通过研发生产高端产品抢占主流市场,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新、特产品,最终使企业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新近开发的牛奶蛋白系列纤维更是成为“销售明星”,深受客户欢迎。据了解,牛奶蛋白系列纤维具有手感滑腻、柔软、亲肤性强、透气、吸湿、导湿性好等特点,有丝一般的光泽、山羊绒一样的质感。而且牛奶蛋白中含有十多种氨基酸,牛奶纤维与棉纤维混纺后,可提高织物的柔软性和亲肤性,增加织物的悬垂性和光泽,对皮肤有特殊的养护作用。牛奶纤维与棉纤维的保暖性基本相同,所以吸湿和透气性不会发生变化,可提升产品的档次,适合于生产童装、高档内衣以及高级衬衫等。
开拓内销市场也需勇气
几美元的一件衣服,贴上国际品牌后在国外市场的价格可以立刻翻几倍。然而在这场交易过程中,留给厂商的利润或许仅几十美分。
尽管丰厚的利润拱手相让他人,但不少加工企业依然乐此不疲,多年甘愿处于跨国企业所控制的产业链中最低附加值的贴牌生产环节。至于为何不向高附加值的品牌以及市场零售环节冲刺,从事色织行业的黄先生一语道破天机,这实际上是从工业模式到商业模式的转型,其中潜藏着无限的市场风险,100家企业做工厂,可能100家都能成功,但100家企业做品牌和零售,成功的往往只有1家。
目前,张家港市有一批具备一定资金和技术实力的纺织企业,完全可以借助国内这个庞大的消费市场转向内销,建立起属于自己的销售渠道和自主品牌,打破为他人代工的宿命。然而,许多企业至今依然坚守在加工贸易这个环节,有些企业的产品100%贴牌加工出口。不同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走专业、高品质的代工路线也无可厚非。但从中可以折射出,出口转内销并非一件易事,对大多数加工企业来说,这需要很大的勇气。
转内销并非易事
对于许多出口纺企而言,转内销在具体操作上也并非一件易事。由于打造自主品牌投入太大,多数企业无法承受。据了解,在国内树立一个品牌动辄需要花费数千万元,这还不包括以后维持品牌的继续投入。同时,融资难、市场风险大、经销商诚信不足拖欠货款以及担忧知识产权被侵犯等种种因素,也都是困扰外贸企业转内销的一系列难题。
业内人士介绍,作为纺织大市的张家港,不少产品的低端市场已处于饱和或接近饱和的状态,加工贸易企业要转向内销,必须冲刺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中高档市场,往往至少要突破三道障碍:一是资金压力,开发新产品、创建品牌以及开拓市场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二是市场风险,长期只从事贴牌生产的企业较少机会直接接触市场,对市场潮流、发展趋势等资讯比较缺乏,初次试水零售隐藏较大的风险,而且还有可能遭遇知识产权受侵犯或收货款难等问题;三是政策门槛,不少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仍然以来料加工的形式生产和出口,如果转内销必须要由来料加工转为三资企业,而在这过程中审批程序和手续比较复杂,而且原先加工贸易免关税进口的原材料还涉及补税问题。
由此来看,内需的开拓,乐观中更需一份谨慎,需要企业及有关方面采取全方位的措施。业内人士认为,鉴于国内纺织服装产品的低端市场已处于饱和或接近饱和状态,纺织企业要转向内销,必须冲刺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中高档市场。业内人士建议,要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推动整个产业向非价格竞争因素,诸如知识产权、区域发展、贸易环境等转变,从而为出口企业转内销营造更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