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教育提速奠基民族未来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今秋开学,国家在全国范围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此举让全国2.59万所城市中小学的2821万学生受益。

  2008年9月1日,是一个必将被历史所铭记的日子——在这一天,中国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

  “保证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这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胡锦涛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我们一定能够实现这个目标。”温家宝总理作出了铿锵有力的承诺。

  在这样的执政理念下,新时期的中国教育正在书写着气势恢宏的伟大篇章。

  知识的阳光普照偏远乡村

  21世纪初,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都已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目标。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然而,在西部地区还有410个县,那里地理环境恶劣,不仅办学环境恶劣、成本高、条件差,而且接受教育的观念也相对淡薄,距离“两基”的标准还很远。

  实现教育公平,这是一个敢于直面困难的政府所具有的坚强信心。

  2004年,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正式启动。

  几年间,中央投入100亿元建设8300多所寄宿制学校,解决学生“进得来”的问题;实施“两免一补”政策,解决学生“留得住”的问题。

  2003年开始,“远程教育”这项重大工程覆盖了中西部36万所农村中小学。这张看不见的网络,成千百倍地放大了1亿多农村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

  眼界决定高度,高度决定命运。一张网络,悄悄地但深刻地影响着亿万学生,让他们与世界的接触变得如此亲密。

  “两基”攻坚,正迅速改变着中国西部教育。截至2007年底,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8%。

  义务教育站在新的起点上

  2006年9月1日,修订后颁行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国家从法律的层面确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

  这一年,西部农村首先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2007年春天,这项改革推及到全国农村;同年秋季,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在免交学杂费的同时,还免收教科书费,1.5亿学生因此受益。2006年至2010年,国家财政将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2182亿元。

  2008年春天,16个省区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进行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试点。到了秋季,全国所有城市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

  短短3年,我国义务教育事业发展实现了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的“四大步跨越”。几千年前孔子“有教无类”的民族之梦正在成为现实。

  让教育真正面向全社会

  2007年秋季,到河南登封职业高中报到的新生达到300多人,许多初中毕业生主动选择上职业院校,一些休学打工的孩子也重返校园,校长景国敏乐得合不拢嘴。

  在河南、四川、安徽一些地方,“上职业院校,就业打工出路宽”的观念已经开始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职业院校学生“招不来、留不住”的现象已不再出现。街头巷尾,人们热议的是让孩子选择什么样的职业院校读书……

  这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思想根深蒂固的中国,是难得一见的景象。职业教育历来被认为是“二流教育”而遭受歧视;与此同时,各地职业学校在前些年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办学条件也每况愈下。

  为了让更多孩子走入职业学校,2007年,国家实行新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资助政策:对所有中等职业学校在校一、二年级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连续2年的资助。三年级学生可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半工半读获得一定报酬。近1200万名在校学生因此获益。

  职业教育,已经开始与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平起平坐”。一个全新的教育体系正在形成。

  点燃贫寒学子一生的希望

  “一分钱不带也可以上大学”,郑州大学的刘新艳由于家境困难,没带任何费用,通过“绿色通道”顺利入学了,入学后她向学生处申请,很快获得了一份勤工助学的岗位,“工作1小时10元钱,我还申请了5000元助学贷款,顺利完成学业不成问题。”

  2007年,在郑州大学,像刘新艳这样依靠“绿色通道”入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有1040名。而仅在河南省,各高校就有10余万人通过“绿色通道”入学,共计减免缓交学费3亿元。

  2007年秋,国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实施新的学生资助政策。家庭经济困难的高校学生不仅可以享受“绿色通道”政策,还可以在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政策体系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资助方式。

  自实施之日起,这项政策每年由500亿元的各级财政资金保驾护航,惠及全国1800多所高校的400万大学生和1.5万所中等职业学校的1600万学生。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安排助学资金数量最多、力度最大的一次。

  给予青年学子的资助,燃起的是一个民族的希望。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

  踏着公平的基石,为民族未来奠基的中国教育事业正孕育着新的希望。

  (摘自《人民日报》)

作者:吴晶 来源:中国国门时报 发布时间:2008年09月03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