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在企业品质管理工作中有一种错误的理解:“产品品质是制造出来而非管理出来的”,这句话本身强调品质产生的过程,是无可厚非的。但若片面强调“非管理出来的”,削弱管理的威力,则是不可取的。
品质管理的目的是什么?它有哪些魅力?笔者认为,它不是简单的发现不良,将不良区分,而要包括透视产品发展的趋势,及时矫正,从而避免不良产生。这里所谈的“透视”并不是复杂的统计,也非短期管理水平的研究,而是在品质管理的过程中,从测试数据的分布趋势,第一时间作出判断。这就对管理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品质管理员成长为质量管理工程师,是未来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方向,也是品质管理发展的趋势。
任何品质异常的产生(针对批量),必然是由小到大的蔓延。首先要确认与标准是否一致,并且是否正确。其次,品质管理人员是否确实按照标准执行质量管理:包括质量管理依据、频率,抽样计划的切实执行等。然后,判别质量管理的规范设定是否合理。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批量的异常又如何产生?细节决定成败,没有执行力的保证,任何成绩都是表面性的。生产部门的责任不需要品质部门来说明,我们要做的是如何认识自己,可改善的部分是自己,强调个人担当责任。今天品质没有做好,就是我们品质管理员的责任。
理论是由生产实际状况不断积累成功失败的经验教训,经过人员的生产反馈,最终形成的对生产具有普遍指导性的系统知识。理论是品质管理的依据,它有很多种,目前,品质管理的理论体系还在探索调整阶段,新的不确定因素也在同时增加,对于近期围绕品质管理引发的争论,我们实在应该感到庆幸。诸多争论的最终选择是我们必须直面现实,当然面对产品品质的管理理论有无数“发达”经验可以信手拈来,有诸多“理论”可以引经据典,但一定要弄明白其用来操作的现实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