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对灾区重建的可持续支持,并不一定体现为财力、物力、人力的直接付出,也可以是非物质的、间接的、隐性的付出。比如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某些政策措施进行一些有利于灾区重建的适当调整,使灾区人民受惠。
5·12汶川大地震涉及四川18个市(州)和甘肃、陕西、重庆部分地区,受灾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直接受灾人口达1000多万。与今年年初发生在我国南方地区的雪灾相比,此次震灾的影响范围虽然小,持续时间也短,几乎不涉及经济重镇,但国内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由于人员伤亡、建筑损毁严重,其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将超过雪灾。有学者初步估算,这次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可能超过5000亿元,而雪灾造成的损失是1500多亿元。
损失之重,意味着灾区的重建工作将十分艰巨。灾区人民生活的恢复,受灾企业的起死回生,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灾区经济整体的复苏发展,都面临着巨大的资金需求。虽然国家财政会倾力支持,但是,国家财政的重点只能放在保证灾区人民的基本生活上;虽然来自社会各界的赈灾款和捐献物资至今仍在源源不断地增加,但这也只够维持学校重建、伤亡救济等基本公共需求。灾区人民翘首以待,灾区建设就在眼前,怎么办?这就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尤其是广大企业继续倡导和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并将这种精神进一步升华,做到爱心可持续、支援可持续,以“八方”绵延之力,助“一方”长久发展。
令人欣慰的是,如同震灾刚刚发生时广大企业在第一时间即行动起来捐款捐物支援一线救灾工作一样,随着灾后重建帷幕的拉开,许多企业也在第一时间出台可持续支援计划,表达出将爱心进行到底的决心。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近日宣布,未来5年,在不影响公司生产经营正常运行的基础上,通过艰苦奋斗、厉行节约、提高效益等途径筹措资金,每年捐资1亿元帮助四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重点援建学校和医院等民生设施。而北京汇源果汁饮料集团总公司近日也宣布,在未来几年内,将投资3~5亿元,在四川都江堰建立现代化的猕猴桃生产加工基地,帮助灾区群众解决今后生产生活问题。
一家是国有企业,一家是民营企业,这两家企业在第一时间分别拿出明确计划帮助四川灾区人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为我国广大企业继紧急支援抗震救灾之后再次投入力量积极参与灾区重建开了个好头,树立了榜样,而两家企业根据各自企业特点确立不同方式、途径和内容的长期支援计划,也为其他企业开展日后的支援灾区重建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企业对灾区重建的可持续支持,并不一定体现为财力、物力、人力的直接付出,也可以是非物质的、间接的、隐性的付出。比如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某些政策措施进行一些有利于灾区重建的适当调整,使灾区人民受惠。据报道,央行正在酝酿一系列支援灾区重建的政策和措施,要求金融企业从信贷、保险等方面为灾区重建提供优惠和方便。过去贷款处置问题,保险赔付问题,灾区企业重建贷款问题,以及结算、信用卡等金融产品使用问题,这些问题都有望得到妥善解决。而所有金融企业在此过程中自身必然承担的那部分损失则将转化成灾区重建的实惠。
当然,对灾区进行可持续支援,必须要坚持着眼长远、科学规划、注重效率这样的原则。企业可以制定出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远的对口帮扶规划并分步实施,尽可能从自身优势出发,选择不同的重点和方式,以使对灾区的可持续支援实现效率的最大化。
从政府方面来讲,除下最大努力做好灾区重建工作,还要对来自全国各地的支援进行正确引导。当前正值要素成本高涨,推动沿海地区生产能力重新布局之际,许多地方将吸引东部产业转移作为工作重点,而作为西部地区的四川灾区,当地政府在招商引资,特别是在接受支援的时候,特别需要多一些思考和选择,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各项情况,统筹安排,科学规划,为恢复灾区生产和重建家园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将可持续支援真正转化为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组成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