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新一轮质量管理期必须把控的4个关键词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编者按

  随着《劳动合同法》、《企业所得税法》等新法规的实施和多项政策的调整,直接增加了企业的营运成本和经营难度,这其中也包括台企。针对这一情况,中国政府部门采取了相关措施,一些台企也实施了“向质量管理要效益,向提高产品质量要发展”的多项举措,以实现企业的升级转型。我们姑且把当前这一时期称之为“新一轮质量管理时期”。

  过去,许多台企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今天,他们如何渡过这个“升级转型期”?本文尝试管中窥豹,希望对更多的企业有所启发。

无论是投资中国西部还是转移东南亚,质量管理一直是台资企业研讨中绕不过的坎儿。 杨建中 摄

  如何升级转型,各地纷纷举行论坛会议。4月24日,2008皖台(巢湖)经济发展研讨会,吸引了近300名两岸人士。杨建中 摄

  关键词一 升级:质量再高一点

  “他比周杰伦还多一门手艺。”同事们都这么夸王欢。因为王欢不仅长得同周杰伦相像,会唱类似《菊花台》的歌;同时,还因为王欢是江苏省吴江市一家台资企业———中达电子品质管理事业部的职员,马上就要拿到绿带的证书了。

  “好久没有去‘K歌’了,因为自己的绿带项目一直没有结题。”这个外表看起来真有些“周杰伦”的小伙子说。因为今年以来成本的压力,他们附近的20多家台资企业都比着在降低成本上下工夫,以渡过目前的“升级转型期”。

  王欢所说的“升级转型期”,其实就是目前企业包括台资企业在内的“减少能耗、降低成本、促进生态平衡、提升产品知识含量和附加价值的新一轮质量管理时期”。

  “因为从2007年开始,中国的经济轴心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转到了‘又好又快’上,即不仅要量的增长,更要质的进步。这就意味着以牺牲资源总量、劳动力为代价的产品质量时代已经过去了。而在过去的近30年时间里,一些台企恰恰是靠占有这些资源持续经营的,多项“新法”的实施就直接增加了台企在中国的营运成本和经营难度。

  如,一些台商反映,《劳动合同法》对加班时间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限制得过死,不利于企业的经营,劳资双方对此均不满意。又如员工可以随时离职,企业在员工离职和辞退员工的操作上权利不对等,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其他的还有“两税合一”、人民币升值等,这对于大部分以出口贸易为主的台企来说无疑是需要另寻经营途径的。

  怎么办?“要抢占制高点,最根本的措施还是要实施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曹小衡教授介绍,受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委托,他们在今年1月就《劳动合同法》实施对台资企业的影响进行了调研,许多企业在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后表达了这样的意愿。

  若不靠质量升级、管理转型,就会像烈日下的露珠,被蒸发、淘汰。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会长张汉文介绍,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11月,台商对大陆投资金额占台湾对外投资金额第一。但不管是早年还是近年来大陆投资的台企,大家都有一个明显的体会,那就是在大陆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好赚钱了,虽然有些台资企业正在或已经布局投资东南亚等一些国家,但最终的经营发展问题还是不能解决:那就是台湾经济离不开大陆经济的发展。所以,许多台企还是做出了明智的选择:向质量管理要效益,向提高产品质量要发展。

  关键词二 转型:管理再好一点

  王欢所在的台资企业就是一个缩影。

  “仅我们事业部就有7个项目小组,这些小组的任务就是通过一些项目来改善厂内的不良,减少缺陷,减少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王欢介绍,这些专项小组就是为了进一步推行六西格玛管理而做的基础准备工作,目的是给我们这些原先不熟悉六西格玛的质量人“预热”。

  除此之外,作为电子企业,他们还要密切关注国际上的一些法规,比如欧盟方面的RoHS、REACH法规等;还有一些安全方面的规定,如欧盟的一些原材料管控标准等。与此同时,他们还会要求供应商提供一些质量检测方面的权威报告,以确保产品质量都符合相关的标准。

  与吴江市一样,同在江苏省的昆山市,有超过3000家台企在此扎根。据刚卸任的前昆山台协会长李宽信介绍,现在全世界每两台笔记本电脑,有一台就是“Made in 昆山”,常住昆山的台商已经达到了3万人以上。2006年以来,昆山成为全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第一名。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台企就没有昆山。现在,昆山要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基地,从“昆山制造”走向“昆山创造”,“通过质量管理要效益,台企要再次带头。”李宽信说。

  在台玻昆山厂谢绝摄影的地方,有好几台秘密武器,一秒瞬间拉出1000多根细细的玻璃丝。全世界只有五六家工厂拥有这样精密的技术。过去买高端产品,一定要从这里买,现在不一定了。“因此,我们只有管理再好一点,成本再低一点,质量再高一点,不然,我们的优势就会慢慢退步。”台湾玻璃纤维公司董事长林伯丰冷静地说。

  80%以上的台资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都做得比较好,许多企业从台湾过来时,就随身“带来”了管理咨询公司。一些著名的企业很早就师从丰田、GE、摩托罗拉这样的大公司了,他们在六西格玛管理、精益生产等方面有时更优于大陆企业。李宽信介绍。

  关键词三 融合:成本再低一点

  一些台湾的质量管理中介机构也加入了这个“升级转型”的大军中,为大陆的台企出谋划策。台湾健峰咨询公司的质量专家王林海是其中最忙的一个。

  “前几年,我每年至少要跑大陆20次,为那里的台企把脉。今年,我干脆常驻北京了,因为公司给我安排了50家台企的顾问头衔,‘顾上顾不上都要问’,从5S管理到精益生产,从QC小组活动到六西格玛管理,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要求,每天我都会工作到深夜。”王林海说。

  以前,大部分工厂在大陆的台企,喜欢用台湾本土的质量咨询师。“因为他们对台企的母公司比较熟悉,来大陆前就同他们有了一定的合作关系。知根知底,用起来比较方便。”一位台企老总这样评价。而对于一开始就在大陆扎根的台企来说,他们还是比较喜欢“雇佣”大陆的质量专家,因为这样比较节省成本。

  现在这种状况也正在改变。即使是一些母公司在台湾的企业,也在寻觅大陆咨询公司开展合作。

  地处台企扎堆的江苏省昆山市的江苏宏大管理咨询公司可谓是“近水楼台”。“开始我们和台湾的一些咨询公司合作,从他们那里了解台企的管理需求,现在,我们已经成了20多家台企的合作伙伴了。”该公司的质量专家姚鼎说。

  “今年我们就听过大陆质量专家的讲座,效果不错,交流十分方便,他离开的时候我们还可以电话沟通,既节省了费用,又多学了知识。”王欢介绍,以前他做六西格玛的一些绿带项目,指导老师是从台湾亚硕国际管理顾问股份有限公司聘请的李国慧先生。“他差不多一个半月来一次,每次在这里只住二三天左右,我们企业还要全程付费,但每次都会有不明白的问题再留到下次。”

  关键词四 服务:力度再大一点

  台企通过自身管理方式实现质量升级的过程中,总能感到政府无形之手的助力。

  4月29日,在第三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国家相关部门宣布了2008年向台湾居民再开放的15类(项)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其中包括质量管理工程师、棉花质量检验师。

  通过质量管理的途径来把台企做强做大,由政府力量带动转型,一直是让台企感动的事。

  30年来,台企能够扎根大陆,除了同根同文,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中国政府科学的管理方向。每一个台资企业群居地就是一个上、下游产业带,这样可以减少运输、研发等各种成本。

  比如说昆山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需要600多个零部件,其中95%以上都集中在昆山生产,这样,上游对下游,可以零库存,资金的利用就更合理,运输费节省,达到了最好的组合。包括昆山下一步要打造的光电园区,从精益生产的角度,把生产玻璃、半导体的许多相关企业整合在一起,从而实现质量升级。

  2007年4月16日,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成立。张汉文介绍,2008年台企联特别要针对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引起的台资企业经营困难,协助从事加工贸易的中小型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转移,实现持续发展。目前,围绕质量管理等多个课题的研讨会,正由各地政府部门联合台企组织开展起来。

  北京市台资企业协会郑先生介绍,在《企业所得税法》、《劳动合同法》、《物权法》实施前后,从2007年3月27日至今,他们会同台盟中央、台盟北京市委、国务院法制办等有关部门,先后组织了5次在京台商座谈会,为台企的质量升级提前支招。

  许多地方政府表示,未来要积极支持台企上市,毕竟台企二头(研发和营销)在外,制造在大陆,要升级转型,金融支柱是必需的。

  相关链接

寻找实际的应用

  □ 陈宽仁

  质量管理这一个概念能在台湾落地生根,有赖多年来质量人的深耕细作。质量管理在台湾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一是早期台湾大型企业最高领导人的推广学习。早在1952年,台湾肥料公司的汤元吉就派技术人员去日本学习质量管理,这些人员回来后,一边利用从日本带回来的油印讲义在全厂开展培训,一边邀请大学里的统计学教授来厂上课;并在生产车间导入质量统计方法。这可以说是化学工业或者说是台湾质量管理第一颗种子。1957年,台湾糖业公司的杨继曾,对所属的27个糖厂推行大规模的全面质量管理培训,造就了许多专门人才。这些专家对后来台湾的工业社会影响很大。

  二是工业工程的推广应用。1955年,台湾成立了一个生产力中心,宗旨是促进工商业繁荣,推广工业工程的应用。工业工程包括质量管理、生产管制、工作简化、工程经济、工厂布置、动作与时间研究等学科。工业工程的作用就是要求工作合理化,不要浪费人力,不要浪费材料,不要浪费时间。生产力中心大量开办各类技术的培训班,为企业提供咨询。今天,生产力中心经过数次改组仍然存在,只是任务角色有了一些变化。

  三是欧美企业来台湾投资设厂的推动。1964年,美国通用器材公司在台湾建起了电视机零件厂,是第一家外国厂商。1966年,荷兰飞利浦公司来台湾设厂,是最大的一笔外国资本。欧美公司对台湾最重要的一项影响,是现代化工业的组织形态和内部制度化的管理方式,尤其是技术文件的管理。产品制造过程中都有中英文对照的技术文件及必须填写的表格,过程中每一道作业都有白纸黑字的详细说明。

  四是日本企业的影响。与欧美的民族性不同,日本的企业文化中有比较强烈的团队意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依靠美国统计学家戴明的“统计的质量管理”,在世界工业品市场打开了一片新天地。于是,日本各大企业或多或少都标榜自己具有一套质量管理的秘诀,诸如QCC,5S等等。不过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日本人的工作精神和负责任的态度。

  五是学术团体的影响。1964年,台湾工业工程部门的主管施政楷发起成立了一个学术团体,结合学术界人士来研究质量管理。该学会倡导“好要更好”的精神,宗旨是“从学术里找实际的应用;在行动中求理论的实践”。他们开办各种培训班,向社会宣传为什么“好要更好”,教导企业员工怎样可以做到“好要更好”。

政企双升级 福建漳州市质监局帮扶台企实施质量管控

  本报讯 (江 东 黄晓红 王荣元)水质卫生及异物如何控制?添加剂的使用状况如何?4月25日,在福建漳州台资企业天福茶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福公司)花园式的厂区内,来自漳州市市、县两级质监工作人员一边详细询问产品质量各个环节控制情况,一边认真地记录。这是福建漳州市质监部门帮扶台企的一个剪影。

  天福公司作为漳州市台资食品企业的排头兵,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实践,已形成一套成熟完善的质量管理经验。为进一步从源头把好产品质量关,实现质量升级,漳州市质监局、漳州市漳浦县质监局工作人员多次“蹲点”到该企业调研,并将其管理模式归纳为“四细管理”在全市推广。

  一是细管理,加强源头卫生控制。设立卫生监督部,定期对员工、器具、环境进行卫生监督、考评。制定了饮用水、工器具、衣物等一套完整的消毒检验规程,杜绝污染源。

  二是细分类,加强原辅材料控制。按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对原材料进行分类管理,通过收集资料、实地调查、实物检验、建立合格供方名录、实行动态管理等形式对原材料采购进行严格把关。组建预处理车间,对原辅材料作进一步的精度加工,时刻监控原辅材料质量、数量,保证生产需求。

  三是细监督,加强生产过程控制。严格分工段和区域生产,开机前设备必须消毒,生产过程中设备每2小时消毒一次。加强过程检验,杜绝影响产品质量的半成品进入下一道工序。

  四是细检验,加强最终产品质量监控。定期抽样送检,确保出厂产品质量。对运输、流通环节的产品质量进行有效监控,建立完善的产品质量可追溯记录,确保终端产品质量。

  “坚持形成习惯,细节决定质量”。天福茶业公司的陈厂长举例说,今年2月25日,生产茶糕点的工人在生产时发现夹层锅密封圈漏油,虽然食用润滑油不影响食用,但他们还是把这批价值9000多元的材料全部报废。

  政企联手,不仅助推了台企升级转型,而且还实现了政企双升级。漳州市质监局负责人表示:“天福等一批台资企业最成功的管理经验就是,把细节做得十分完美;作为服务部门,我们的任务就是指导和推广他们的管理经验,帮助他们建立运行有效的监督机制,同时,我们的职工也从中学到了许多精细管理的知识。”目前,福建漳州市已累计批准台资企业2247家,实际利用台资49.45亿美元,台企产业占全市总产业的半壁江山。

中国台商投资经营协会理事长陈明璋认为:企业要从内部挖潜

  □ 杨建中

  4月12日,在2008年两岸经贸新情势研讨会上,中国台商投资经营协会理事长陈明璋介绍,台商现今面临的具体挑战包括:人民币持续升值、《劳动合同法》的影响、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宏观调控的实施、税制改革的影响以及一般性的难题等6项。

  面对这6项挑战,陈明璋指出,从内部管理上挖掘潜力,从降低质量成本上节约开支,从而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

  最重要的一点是,在消费意识逐渐高涨下,台企更要学习如何去经营及保护自己的品牌,创造不易被取代的独特地位。

台商兴起第四轮投资热

  □ 本报记者 杜 吟

  近日,中国新闻社发布的《世界华商发展报告》称:截至2007年11月底,大陆累计吸收台湾直接投资453.3亿美元,成为台湾最大的投资地。投资领域虽然仍以制造业为主,但2007年前三季度明显加大了对大陆第一、第三产业的投资。对农林牧渔业投资增长35.2%,建筑业增长97%,房地产业增长32.4%。继以轻纺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石化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以电子业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之后,第四轮以服务业为代表的台商投资热潮正初步形成。

台企学习环境值得借鉴

  □ 本报记者 杜 吟

  比较大陆企业而言,许多台资企业的学习环境是很优越的,他们往往注重对员工的教育培训,通过员工技能的培养来达到提升产品质量的目的。

  曾经在著名的台企——深圳富士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士康)干了3年质量管理员的小夏介绍,富士康是他见到的学习环境最好的台企,在他离开了富士康很长时间以后,还常常想起那里的学习环境。

  在富士康,有着各种各样、不计其数的培训课程。小夏在富士康曾参加了3个最有价值的培训:一个是Oracle DBA(专门为电子行业的工商界高层管理人员设计的全面系统的管理课程)培训,大概有半年多的学习时间,它能使你全面地了解Oracle数据库运行机制、内部结构等内容。第二是SAP(一种管理软件,数据处理中的系统应用产品)培训。这使小夏的职业生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是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小夏得以胜任目前所在公司的工作。第三是MBA(工商管理硕士)培训。这是个电子课程,为员工未来走向管理岗位奠定基础。

  此外,富士康还主动聘请前美国德州州立大学等一些教授,整合其内部员工教育培训课程,除一般常见的外语、工作相关及工程技术的培训外,还提供广泛的内外部专家课程,包含专业及业余兴趣培养等。

  “最重要的是这些课程都是免费的。”小夏介绍,优秀的员工素质,保证了富士康五大产品策略目标———速度、质量、工程服务、弹性、成本得以顺利实现。

作者:杜吟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布时间:2008年05月07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