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誉理论研究现状
信誉研究在我国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对信誉的系统认识、理论和研究体系。信誉研究远远滞后于人们对其的关注。
在我国,比较早的、较为系统的经济意义上的信誉理论研究是1999年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李向阳撰写的《企业信誉、企业行为与市场机制——日本企业制度模式研究》。该书中的第一章节从市场隐含契约的角度研究了信誉的作用机制。随后是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教授的《产权、政府与信誉》一书,该书从产权、政府管制及博弈论的角度系统研究了企业信誉的建设环境,因对我国信誉建设现状有一定的针对性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袁曙宏教授的《地区信誉体系建设》课题则从我国经济发展特点(特别是区域经济竞争格局的出现)、信用体系建设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了信誉的建设步骤,并且进一步提出了具有应用价值的区域信誉体系建设的评价体系,得到了中央领导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另外有散布在各院校和科研机构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开展的几十个研究论文。这些都为我国信誉研究和信誉机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专门从事信誉研究的机构和体系还没有形成。特别是在我国处于转型过程中如何进行企业信誉管理,还没有系统的、在可操作方面具有指导性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在交叉科学在信誉领域的应用,在信誉评估、测量等定量分析,信誉在无形资产中的作用和财务计量方式的研究更是尚属空白;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引进力度也远远不够;对企业信誉管理的咨询还停留在公共关系管理阶段。因此,我国信誉研究投入与市场发展需求的现实之间存在相当大的距离,信誉理论和应用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信誉管理的实践和应用
在信誉管理的实践和应用领域,我国部分著名企业已经参照国外著名企业先行开展了信誉管理的实践。“我国约有15%的著名企业成立了品牌管理部”,且这一趋势正在扩展。但是大多数名牌企业分别置身于产品包装、广告、营销策划等阶段,少部分著名的品牌正在向品牌管理和营销阶段迈进。但是真正开始从主观能动性上达到信誉营销阶段的企业并不多。
影响我国企业信誉和信誉管理的最大障碍来自体制性因素,即市场信誉环境。这里最重要的原因是,企业信誉的信息被政府的体制性因素所抵消和吞噬。政府在市场资源配置上仍然起着主导作用。信誉信息的权力化、寻租化以及非法控制现象导致信誉信息不能及时地抵达市场,发挥应有的市场效应,从而导致市场信誉机制失灵,无形中形成一种市场“逆向淘汰”的保护伞,这实际上是坑害了企业,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但是,这种现象正在随着中国入世进程的深入、经济全球化趋势、网络的普及的外部影响和政府逐步退出市场以及民主和法制进程加快等内部因素的综合作用而日趋减弱。特别是网络信息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使得信誉信息的传递障碍大大减小。新一届政府“科学的发展观”实际上是对改革开放初期价值观的反思和修正,是对发展目的、社会价值观认识的归位。它不仅是一个号召,而且是一个开启新时代的标志。
在这种大趋势下图谋侥幸成功的概率越来越低,必将把企业置身于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信息环境。企业外部和内部的一个失信信息、一个小的闪失都可能酿成不可挽回的灾难性后果。我国很多著名企业家在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多有如履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就是对这种环境的反应和认识。从系统学的观点来讲,就是企业作为一个系统在新的信息空间环境下,原有的系统结构和反馈机制对新的干扰信号抗干扰能力降低,必须构建一个全新的、更为稳定的、更具基础性的抗干扰系统,才能对各种干扰信号做出有利于反馈的反应和处理。这个体系就是基于诚信基础上的“信誉管理体系”。
从政府开始实施政务信息公开开始,打破市场信誉信息阻隔的“阀值”已经为期不远,中国著名企业应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