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王德海在中国农业标准化·食品安全发展论坛发言(1)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2007年11月23日,“中国农业标准化·食品安全发展论坛开幕式”在河北廊坊开幕。新浪财经视频直播本次会议。以下为辽宁省标准化研究院王德海院长发言实录。

  王德海:各位朋友、各位专家,大家上午好!参加今天的会议心情非常激动,在我们国家从民间和技术机构的角度召开这样规模的大会,而且还有更多主流媒体参与,实属罕见,这充分证明我们国家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民间都在重视农业标准化,都在重视食品安全。我们团结报的社长讲这是顺乎民意的事情,这是好事大事,我们不但参加这个会也要对这个会表示祝贺,同时要参与这项工作,要为这项工作出力献策,为我们国家农业标准化在理论上实践上贡献我们的力量,这是中国农业标准化·食品安全发展论坛,我们辽宁标准院准备一份材料,这个材料也是学习中央各党报,网上一些信息,也包括我们自己对标准化方面的分析、研究和琢磨,我们拿出一点思路。这也是借鉴性的,听完之后希望大家批评指正。题目是“标准化应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作用”。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近八亿的农村人口,如何有效的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需要农业提供牢固的基础,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进步需要农村提供坚实保障,全国人民的小康需要农民的小康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了“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发展现代农业,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等十项具体措施。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作为标准化科研工作者,必须牢记“服务政府、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宗旨,面向广大农村开展标准化科技服务工作,以标准化手段提升农业的竞争力,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如何以标准化手段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建设”四个方面又好又快的发展,是摆在我们在座每位同志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用管理标准规范提升人力资源水平,培养知识型、技能型的新型农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把农民的人力资源建设放在首位,一是要通过制定县、乡、村三级不同的培训标准体系,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在统筹发展基础教育的前提下,重点开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从基础型、管理型和技术型三个方面开展农民的培训教育,造就了一大批具有一定专业技能、较高思想道德水平和良好守法素养的新型农民。二是开展农业技术标准培训,将文化的技术要求转化能使农民易于理解的操作规程,以此推广农业适用技术,增强农民致富本领。三是探索建立农民专业技术和技术职称评定标准体系,对达到一定专业技术水平和具备技术职称条件的,颁发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证书,增强广大农民走向市场的自信心,成为自我创业、自主经管、自我积累、自我发了市场主体,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者。以管理标准规范提升农村的人力资源水平可以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潜在的人力资源优势(4051.025,63.11,1.58%,进入该吧),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利的人才保障。

  二、依托高新技术,采用标准化手段来改造传统农业,使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发生质的飞跃。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就是使用高新向传统农业领域的产前、产中、产后阶段迅速第渗透核扩散,使高新技术不断地渗透到传统农业领域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关联产业,从而造成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农业科技产业不断出现,农业关联产业不断扩大,形成和构建一个全新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条。而在这些过程中,必须有标准化的桥梁纽带作用。运用标准化的“简化、统一、协调、优选”原理,在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中把高新技术的科研成果转化成市场需要的标准,并加以推广应用,将深奥的、抽象的高科技转化成通俗易懂的普及知识,将高新技术理论转化成农民可以理解实用标准知识送到田间地头。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新技术在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中,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内外企业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农业标准化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过程中的一项综合性技术基础工作,是农产品获得市场通行证的必要条件,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受益的有效手段。

  三、加强农村标准化体系建设,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现代化,构建农村、农业产业体系。

  农业标准体系是农业标准化的核心。农业标准体系包括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各级标准文本、WTO有关农业的规则、协议及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法规和标准,以及自行制定的地方标准(或企业标准),特别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产品的主要消费对象或主要消费要求建立企业标准。为了促进农产品达到相应的标准,应结合实际制订出相应的技术操作规范与规程。农业产业化、时候市场化程度低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目前,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率低,与市场需求脱节现象突出,相当多的农产品由于成本高、质量差、销售市场狭窄,造成大量积压。农业标准化把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成果与农业生产实践经验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注重对地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通过科学论证、宏观规划、微观制定标准等手段引导和促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效达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的目的。通过建立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整合资源,以市场化为目标,以产业化为载体,利用标准化把农产品从种子、种畜、种苗到栽培、养殖过程,从农产品收购、贮存到农产品加工、包装、运输都制定最优化技术标准,既保证了产品质量,又有效促进了产业化发展。利用农产品产业带形成符合实际的技术规范,并加以验证,带动广大农户实施农业标准化。形成具有竞争力的规模效益,将地方资源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

  四、用标准化提高产业化,组织农民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实行一体化经营,使农业资源合理流动,生产经营向现代化迈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城乡统筹的基本方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农业的创新发展。以标准化手段实现农业工业化发展,进行集约化经营管理,从而提高农业的产业化程度。在生产创新方面,要打破小农经济的生产格局,组织区域分工的专业化大生产。根据各地区不同的自然情况,发展有区域特色的专业化生产,建立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形成以现代化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集团为主体“市场需要——区域特色——专业生产——基地农业——龙头企业——产业集群”新型生产体系。在技术创新方面,以生物工程技术、农业耕作栽培技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和农业灾害预测与防控技术为重点,开展集约化的科技社会服务工作,重点进行推广优良种苗繁育技术、农业工厂化生产技术、农副产品深加工储运技术和农业产业信息智能化技术。在组织创新方面,要改变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市场的话语权太小的局面,借鉴参考日本、韩国“农协组织”的成功经验,从系统化、综合化、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和产权多元化的角度,建立可以规模化、专门化、标准化、记协化的工业化式大生产的组织,获得组织的规模效益和外部效益。

  五、大力推行农村基础设施标准,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现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根本要求。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改善农业灌溉条件,增强土地产出能力,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农民增收;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利于农业水利化、农机化、交通现代化条件的改变,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利于建立的良好防洪体系、灌溉体系和排涝体系,提高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利于对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单位面积生产能力。首先是要规范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提高工程质量,坚决杜绝“豆腐渣”工程。要在解决人畜饮水数量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在公路建设中,要统筹考虑农村公路建设的技术标准、质量管理和养护等问题,合理确定农村公路投资补助标准。要建立农村能源建设标准,继续推进农村沼气建设,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型洁净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其次要加快农产品流通标准化设施和检验检测标准体系建设。在继续搞好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建设的同时,注重发挥期货市场的引导作用,鼓励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标准化流通方式,并要做好产品的检验检测,确保质量安全。最后要积极发挥标准化对农业发展综合配套体系建设的促进作用。搞好种养业良种培育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安全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于管理体系建设。

作者:佚名 来源:新浪 发布时间:2007年11月26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