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欧盟总共发起了36起反倾销行动,其中包括备受争议的针对中国鞋类、塑料袋和自行车配件的多个反倾销提案。但今年以来,欧盟委员会没有提出一起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提案,不能不令人感到有些反常。
有分析指出,在反倾销问题上,欧盟之所以趋于谨慎,一个重要原因是成员国之间一直存在分歧:一方是英国和瑞典等国家,其大型零售商希望向消费者供应低成本商品;另一方则包括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制造业国家,希望保护本国工业。为了平息争端,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去年底公布了《变化的全球经济中欧盟的贸易救济工具》绿皮书,就如何改革欧盟的贸易保护手段征求各方意见。在这一大背景下,今年以来,欧盟委员会没有提出一起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提案。
不过,欧盟表面“温和”的背后显然暗藏玄机。
对华“示好”换取筹码
首先,欧盟似乎想通过这种“示好”的方式,作为向中国提要求的筹码。按照欧盟方面的统计,去年中欧贸易顺差为1280亿欧元,今年则可能达到1700亿欧元。在中欧贸易不断增长、顺差持续上升的背景下,要求缩小顺差的呼声会越来越强,而反倾销将是其中最为常见、便捷的方式。
由于欧盟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因此,调查反倾销时,欧盟并不以中国国内商品的售价为参照标准,而是选取—个欧盟认可的市场经济国家同类商品价格为标准,譬如印度或土耳其。由于中国在劳动力成本方面的较大优势,这些第二国同类商品的价格往往都要高于中国国内,这样,欧盟就很容易判定中国企业存在“倾销行为”,进而征收惩罚性关税。但欧盟现在却闲置这根“大棒”而不用,显然另有所图。
不久前,欧盟通过美国媒体放风,说欧盟可能在2016年最终期限到来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如果这一消息确切,那么它与欧盟今年未采取反倾销手段一样,背后的动机只有—个:以此为筹码换取中国更大程度开放市场。
曼德尔森时常表示,希望欧盟这种“友善”的态度能得到中国的正面回应,否则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欧盟成员失去耐心。6月12日,第22届中欧经贸混委会会议在布鲁塞尔结束,曼德尔森对外发表言论异常强硬,称欧盟无法再忍受与中国的贸易赤字。
加快设置“绿色壁垒”
其次, “绿色壁垒”名目繁多。 “绿色壁垒”作为世界各国保护本国利益的主要贸易手段虽然只有20多年的历史,但近年来欧盟的“绿色壁垒”的设置速度正在加快,设置力度也在加大,对中国相关产品的出口造成巨大压力。
继2005年生效的“关于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简称WEEE)及“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简称Rolls)之后,欧盟今年先后推出“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法规”(REACH)以及另一项主要针对能耗的技术壁垒指令-EUP指令(“用能产品生态设计框架指令”)。
其中, REACH的生效将使中国面临入世以来最大的贸易壁垒。它会对欧盟市场上约3万种化工产品和其下游的纺织、轻工、制药等产品分别纳入注册、评估、许可3个管理监控。业内专家指出,由于所有物质检测和注册的费用均由企业承担,保守估计中国企业每年为REACH所要负担的成本大约为5至10亿美元。仅据初步统计,它会对中国约3万多家企业产生影响。同时,还会使我国出口欧盟产品的成本提高约5%,进口欧盟产品的成本约增加6%。中欧化工品进出口总额将下降10%,中国化工生产总值将下降0.4%,并有可能导致20万化工及相关从业人员失业。
“绿色壁垒”技术复杂、隐蔽性强、扩散效应大、影响面广,已成为制约中国出口发展的严重障碍。欧盟在遵循WTO规则上做得很巧妙,较难找出这些指令的不合理性,通过政府与之谈判估计收效不大。较有效的办法是提高企业技术水平,提高自身竞争能力,从而跨越“绿色壁垒”。
“风暴后的平静”?
最后,未来的压力不可小视。6月初,欧洲的十大行业协会(包括纺织业、化工业、金属业、采矿业和化肥业)联名致函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指责曼德尔森今年未批准一起反倾销提案,痛批他背着欧盟成员国,偷偷改变了处理反倾销案件的方式。
曼德尔森领导的贸易部门断然否认欧盟的贸易政策有任何改变,并表示2007年没有新的反倾销制裁,仅仅是“风暴后的平静”——意指去年大量备受争议的反倾销案件。面对某些成员国以及企业的压力,曼德尔森能不能坚持原先的立场是个问号。此外,中欧关于纺织品的《谅解备忘录》将于2007年终止,如果欧盟不再继续实行配额保护,则很有可能加大使用反倾销措施的力度。
更何况,目前欧洲主要国家纷纷涌现出一批二战结束之后出生的新一代政治家,他们都是打着“改革”的旗号取得政权的。一两年后,当这些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发现自己所倡导的改革并不能立竿见影的时候,自然会把外国贸易伙伴作为“替罪羊”来转嫁矛盾。此时,对华反倾销之类的压力将会空前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