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双星集团总裁汪海就从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中,看到了轮胎广阔的发展空间。尽管不少人向他提议:双星应当在电子网络高科技领域有些作为。但汪海却认准了轮胎这一行。他毅然决策:投资橡胶轮胎。他说,常言道“不熟不做”,双星新的效益增长点必须是与鞋业关联度强的制造业。他预见,随着高速公路的迅速延伸,汽车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大,中国将是一个大的轮胎市场。
常言道:机遇往往青睐那些时刻有准备的人。就在汪海面向全国四处寻觅这只“船”时,在青岛市证券交易中心“上柜”交易的“华青股份”进入汪海的视野。
青岛华青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胶南市一家规模不大的小厂,1998年这家厂遇到了麻烦。当时,全国开始清理整顿场外非法股票交易,自1998年10月起,华青股份被停牌。
华青想搭上双星这条巨舰,谋求更快速的发展;双星也需要借华青这只小“船”,实现进军轮胎制造业的战略目标。经过几轮谈判,2002年1月10日,双星在集团总部会议大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双星吸收合并华青工作结束。一个做鞋的吞并了做轮胎的,以“小”吃“大”,这场企业购并战实在不亚于“蛇吞象”。但双星做到了,汪海以他娴熟的资本运营技巧,演绎了中国企业购并史上的一段佳话。
双星凭借自身强有力的品牌实力和雄厚的实力,使双星轮胎步入超速发展的快车道。根据实际,汪海提出了“软橡胶,硬管理”的新理论,用双星“抓具体人,抓具体事,一抓到底,抓住不放”的管理精髓开展工作。管理悄然在变。前来调试设备的德国老外跷起大拇指,用不太流利的中国话说:“我到过许多国家的轮胎密炼中心进行过设备调试,但这么一流的密炼中心只有中国的双星有,可以穿白大褂上班,轮胎史上的奇迹!双星的管理了不起。”
如今,地处青岛胶南市开发区的双星轮胎公司,经过双星文化的渗透,已是今非昔比,“双星轮胎”载着“双星”强大的资金、管理优势和品牌效应,在国内轮胎市场迅猛前行,创造了令全国同行业及社会瞩目的“双星轮胎奇迹”。
双星从给人做鞋到给车做“鞋”,短时间内就使双星轮胎进入国内同行业前列,关键是双星发挥名牌、文化、资金等优势,准确把握战略调整机遇,看到给人做鞋到给车做“鞋”二者的关联度,因此成功的概率就高,说明作为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的国有企业,要存活必须做大市场规模。而一旦做大了市场,要时刻找准机会,突围到关联度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领域,才能稳步实现产业升级,实现企业迅速做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