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向塑料桶装食用油说“不”!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目前,我国千千万万户家庭一日三餐吃的油,都是从市场上购买的塑料桶装食用油。北京各大超市每天要卖出成百上千桶塑料桶装油,从来没人想到过用塑料桶装油会有什么问题。但我国科研人员的一项最新科研成果给塑料桶装食用油的安全性画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同济大学基础医学院厉曙光教授在最近的两份科研报告《DEHP对果蝇寿命及某些生化指标的影响》、《食用油及其加热产物中酞酸酯类增塑剂的分析》中,揭示了国内外学术界及实业界都未曾注意到的现象:用塑料桶装食用油,食用油中会溶进对人体有害的增塑剂。

  增塑剂是塑料制品中含有的一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学成分,加入这种化学成分可增加塑料的可塑性和柔韧性,提高塑料制品的强度。目前国内市场上销售的食用油大多使用塑料容器,但有关食用油中增塑剂含量的分析研究至今尚未见报道。

  厉教授进行的实验证实:当含有增塑剂的塑料制品在接触到食品中所含的油脂等成分时,增塑剂便会溶入这些成分中。塑料中增塑剂的含量越高,可能被溶出的增塑剂数量就越大。增塑剂的毒性对塑料的安全性影响很大,选择无毒或低毒增塑剂是食品行业安全使用塑料包装的关键。

  食用油中检出增塑剂

  厉曙光教授领导的科研小组分别采集了市场上不同品牌和不同出厂日期的塑料桶装大豆色拉油、调和油、花生油,市场上销售的散装豆油,某快餐店煎炸食物的固体起酥油,居民厨房抽油烟机收集的冷凝油等检测样品。

  科研小组对这些样品进行测定后发现,几乎所有品牌的塑料桶装食用油中,都含有“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DBP)”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这两种增塑剂(DBP和DOP是塑料工业中经常使用的酞酸酯类增塑剂),而未使用塑料容器盛装的散装豆油和固体起酥油中,几乎不含增塑剂。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增塑剂类化合物毒性低,具有良好的理化特征,且生产方便,价格低廉,因此几乎不加限制地生产和使用。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增塑剂使用大国,每年约生产30多万吨增塑剂。

  厉教授进行的比较研究表明,食用油中检出的增塑剂,主要来源于其塑料容器。在科研小组所采集的食用油样品中,有一种品牌的塑料桶装食用油样品中,增塑剂的含量最高,分别为2.98 mg/L和24.16 mg/L,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是由于该品牌的塑料容器中增塑剂含量较高或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被增塑剂污染。

  研究同时发现,样品中酞酸酯类增塑剂的含量与贮存时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增塑剂向食用油中的迁移速率影响因素较多。除了贮存时间外,迁移速率与贮存温度以及塑料包装材料中增塑剂的含量有关:贮存温度越高,迁移速率越快;塑料中增塑剂的含量越高,所用的增塑剂与树脂的相容性越差,可能被溶出的增塑剂的百分比就越大。不同厂家出品的桶装食用油所使用的塑料包装材料中增塑剂的含量不同,贮存温度也随环境不同而变化,因此在没有控制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食用油中增塑剂的含量没有呈现出明显的随贮存时间延长而增加的趋势。家庭厨房排油烟机上积累的食用油残渣中,增塑剂的含量非常高,这说明人们在烹饪过程中,还有大量的增塑剂可能会随着油烟吸入肺中。

  增塑剂毒害生命体

  科研人员检测了120多名老年人的血清样品,发现半数以上样品中都含有“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说明人体的血液中也含有增塑剂成分。科研人员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增塑剂的急性毒性很低,人体摄入后几乎没有急性中毒的表现,比如呕吐、发烧、拉稀等。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安全,相反其慢性毒性对人类的危害相当大。国外的动物研究结果表明,增塑剂可导致动物存活率降低、体重减轻、肝肾功能下降、血中红细胞减少,具有致突变性和致癌性。

  厉曙光教授进行的动物实验研究结果同样表明:增塑剂可缩短果蝇的寿命,降低果蝇体内的抗氧化酶等的活力,对小鼠心脏、肝、肺、肾的毒性影响很大,尤其对小鼠的睾丸影响明显,受增塑剂污染的小鼠睾丸体积可萎缩将近三分之一到一半,小鼠精子的数量和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厉教授向记者介绍说,增塑剂对人体肯定有一定的毒害作用,对男性的毒害要更大一些。由于使用塑料桶装食用油仅有10多年的历史,其毒害作用又是慢性的,因此一直没有引起国内外专家的重视。国内外大多数专家学者注意到了增塑剂的过多过滥使用,影响了环境,但实际上增塑剂不仅污染环境,而且污染食品,增塑剂会被人吃进肚子里去。

  增塑剂限量标准缺失

  随着增塑剂的发展和使用范围的增大,人们对其的安全性日益重视。各国政府已开始意识到增塑剂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威胁,如丹麦禁止在幼儿玩具和保育用品的塑料中使用酞酸酯类增塑剂。因为幼儿大多喜欢将玩具放入口中,这样增塑剂会危害儿童健康,瑞士也禁止在儿童玩具中使用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
虽然各国限制增塑剂的方式不尽相同,但基本遵循两个原则:其一,限制塑料中增塑剂的使用量;其二,限制向食品中迁移的最大允许量。采用第一原则的国家有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荷兰、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将上述两原则结合使用。

  据介绍,我国也制定有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助剂的使用卫生标准(GB9685-94),对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助剂的品种、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均作了规定,其中DBP和DOP的最大允许使用量分别是35%和50%,但尚未制定食品中的最大允许含量。

  目前增塑剂污染几乎无处不在,其使用范围之广,污染面积之大,影响人数之多,比农药、DDT等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令人担忧的是,目前还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这是一种很危险的趋势,研究结果发现,食品包装材料中的增塑剂会迁移进入食品中,因此,对增塑剂进行食品卫生的安全性评价,制定食品(食用油)中增塑剂的最大容许量及人体每日容许摄入量(ADI)是非常必要的。

  厉曙光教授建议,我国食品行业应大力提倡减少塑料包装容器的使用,尤其应避免塑料制品同各种食品的直接接触,防止增塑剂对食品的污染。与此同时,应该在科学研究方面加大投入,开展增塑剂毒性方面的研究,以及同人体健康进行相关的前瞻性流行病学调查,从细胞、分子、基因等水平分析和了解增塑剂的毒性,在高分子领域开发和研制更优质、更安全的替代产品,并研究相关的干预防治措施。
作者:赵陕雄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布时间:2005年01月18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