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强烈冲击下,资金、技术、管理和研发等明显处于劣势的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所面临的挑战将日益严峻。
在不久前闭幕的第12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上,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参展数量比往届增多,不少企业开发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这些亮点无法掩盖国内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相比于参展的跨国公司,国内企业不仅声势明显较弱,而且产品基本上都集中在低端,技术水平不高,尤其缺少知名的品牌产品和企业。
参观车展的一位业内人士不无担忧地说:“在竞争趋于白热化的市场环境中,慢一步就是退步。国内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虽然近年来也在进步,但跨国企业前进的步伐更大,可以说,我们与跨国公司的差距并未缩小,而是更加明显地加大了。”
的确,慢一步就是退步。现在,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战略更契合中国市场的具体情况,即从单纯推产品、宣传品牌转向推实用技术,从单纯为整车配套转向推销其设计方案。而我国大多数零部件生产企业仍在考虑如何为整车企业配套、服务,并未充分考虑自身品牌建设,企业独立、长期发展规划还不明确。也就是说,在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强烈冲击下,资金、技术、管理和研发等明显处于劣势的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所面临的挑战将日益严峻。
具体而言,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整体发展较慢,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自主研发能力慢了一步。目前,我们有5000家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零部件企业,加上村办、小型非国有企业,总数达8000余家。在这些企业中只有极少数企业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绝大多数企业的研发能力基本为零。由于研发水平低,没有自主品牌,只能模仿别人的产品生产,导致国内零部件企业没有市场话语权,易受整车企业左右。
全球化采购慢了一步。按照全球化采购要求,整车企业要按照QCDS或QCDD(质量、成本、交货期、服务或技术)的原则实施零部件采购。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整体制造水平低,管理粗放,成本控制力弱,无法适应用户对产品质量、成本、交货期等全球化采购要求。特别是在成本控制上,随着轿车整车价格战的频繁上演,成本压力不断向零部件环节转移,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控制成本能力面临巨大挑战。据业内人士估计,目前整车价格每降低10%,至少5%要转嫁给零部件企业。
模块化供货慢了一步。模块化供货是全球化采购带来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对零部件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装配劳动生产率、成本控制能力、电子化水平等都提出了严格要求。目前,我国零部件企业在这方面与外国公司的差距还很大,短期内无法跟上。尤其是在集成化、电子化方面,由于技术落后,我国大多数零部件企业只能生产初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附加值低,与整车企业只能实行二、三级配套,难以进入一级配套供应商行列。
中性化发展慢了一步。中性化发展是要求零部件企业从整车企业中分离出来,在供应链上不再隶属于某一个整车集团,市场化运作、独立经营,做强做大。长期以来,我国零部件企业一直是依附于国有整车和主机厂生存和发展,且产品主要为商用车配套,中性化发展势必打破传统的国内零部件配套体系和供求模式,产品和市场面临新一轮洗牌,挑战巨大。
除此之外,由于长期以来整车处于卖方市场,我国汽车工业投资重点放在整车能力的扩张上,零部件投资严重不足;加之条块分割,自成体系,封闭发展,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小、散、滥问题突出,整体竞争能力弱。以上种种问题,导致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整体发展迟缓,生产企业自然无法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抗衡。
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要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要求,摆脱当前面临的市场困境,只有通过跨国合作,引进外国公司的技术、资金、管理,整合资源,调整产品结构,提高技术研发能力,走中性化发展道路,扭转零部件长期落后于整车发展的被动局面,全面融入全球零部件生产链和采购链;同时抓住我国轿车快速增长的市场机遇,走品牌化发展道路,提升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跨越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