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30年的实践中,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逐步探索出一套既符合国际通行做法,又适合中国国情的质量服务体系和机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证中心将秉承“认证为民,品质共享”的理念,以建设国际知名质量服务机构为发展目标,坚持将机构责任置身于国际经贸合作及国家质量发展的大格局之中,使自身的发展始终服从和服务于质量工作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惟其如此,认证中心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我国的民族认证品牌才能真正崛起。
——王克娇
或许,作为一名消费者,对商品上的“CCC”、“CQC”、“节”字标志并不陌生。
但是,您了解认证吗?了解发放这些标志的机构吗?
认证,作为一种第三方合格评定活动,已逐步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与百姓生活、企业发展、国际商贸息息相关,成为一种连接世界的通用语言和重要桥梁。
作为我国民族认证第一品牌,中国检验认证集团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英文缩写CQC)是我国认证事业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承载着社会各界对我国认证事业发展的期望。
记者采访了该中心主任王克娇,了解到认证工作鲜为人知的一面,进一步走进熟悉但又陌生的认证天地。
尽责:赢得政府采信
2012年4月9日,强制性产品认证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家认监委总工程师刘卫军高度赞扬了CCC认证制度实施十年来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特别肯定了认证中心对此所发挥的主力和骨干作用。提起为推动这一制度的实施所付出的艰辛努力,王克娇主任颇为感慨,记者也从中感受到她肩负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记 者:2001年12月3日,我国对外发布了强制性产品认证(CCC)制度,并从2002年5月1日起,开始受理第一批认证申请。认证中心作为国家认监委指定的首批CCC工作机构,承担了CCC目录内19大类产品的认证工作。工作之多,责任之重,可以想见。面对这一情况,认证中心如何确保CCC制度全面实施?
王克娇:建立统一的强制性产品认证(CCC)制度是中国加入WTO的庄严承诺,是我国推进质量工作的战略举措。作为国家认监委指定的首批CCC工作机构,全力以赴确保这一工作的开展,是认证中心义不容辞的责任。
新制度实施后,出现了换证高峰,数以万计的客户急需换证,可是又不了解换证程序。面对这一情况,认证中心全体员工加班加点,节假日和公休日均未间断认证受理工作。为了方便客户,认证中心先后在全国各地组织各类换证说明会、认证申办程序说明会、技术研讨会等60余场次,免费培训企业上万家;召开针对商业企业的认证说明会,引导他们销售获证产品;建立热线咨询电话,实行“门对门”、“手把手”的服务,安排专人为有困难的企业讲解申办程序、录入资料、免费复印资料。为此,认证中心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确保企业及时顺利拿到新的证书。
为方便企业,认证中心及时设立了覆盖海内外客户的业务网络。按照列入CCC目录产品的相关产业集中度,设立了11个产品认证分中心,分布在全国各地,既满足了东部率先发展的需要,又兼顾到欠发达地区均衡发展,实现了认证服务的全覆盖。同时,借助参加的国际组织与合作的境外机构,把CCC制度的宣传和实施工作延伸到境外,并于2004年设立了韩国分中心,成为开展对外业务的桥头堡。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认证中心及时与国家级实验室建立合作关系,为认证提供技术支持。
通过不懈的努力,认证中心圆满完成了授权范围内的认证业务。今年是CCC认证制度实施十周年。十年来,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工作稳步发展,成绩斐然。认证已成为国际通行的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消费安全、便利贸易、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我国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回头看看,所有的努力和辛苦都是值得的。
记 者:今年11月28日,您在重庆向重庆瑞普电缆有限公司正式颁发了首张碳足迹证书。据了解,这是认证中心新近推行的认证业务。在创新认证服务领域方面,认证中心有哪些动作?
王克娇:创新认证服务的内容和领域,满足各类社会组织提升管理水平的需求,是认证中心坚持不懈的努力方向。近年来,认证中心先行先试,主动承担与提升质量和确保安全相关的新要求、新领域、新项目的试行工作,开拓了党建、政府、司法、科技、医疗、金融、交通和传媒等管理体系认证的新领域,不断提高社会组织的管理效能;积极开拓管理体系认证的应用领域,在提升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基础上积极开发能源管理体系、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认证等业务,这些认证项目涵盖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职业健康、危害控制等现代企业发展的应有之义。
此外,认证中心还开展了系列产品标志认证服务,引导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标准,进一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以CQC标志认证为例,认证范围涉及机械设备、电力设备、电器、电子产品、纺织品、建材等500多种产品。截至2011年12月31日,认证中心共颁发CQC标志认证证书30559张,促进了企业的长远发展,也为社会带来更高层次的消费安全。
记 者:据了解,认证中心为节能减排等重点发展领域也提供了高效精准的技术评价服务,受到广大客户的好评。请重点介绍一下。
王克娇:按照国家政策指引,积极为落实节能减排、发展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农业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提供技术支持,认证结果被广泛认可和采信。截至2011年12月31日,认证中心共颁发节能产品认证证书23536张,节水产品认证证书1806张,环保产品认证证书827张,RoHS(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控制)认证证书9598张。可以说,认证服务已经逐步走进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不断推进转型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记 者:认证中心开展的客户满意度调查显示,认证中心各项认证服务客户平均满意度在90%以上。我们无法计算出这一数字背后多少人付出了多少辛苦。您认为,我们靠什么赢得了这么高的支持率?
王克娇:靠的是3个字:责任感。认证工作关乎民生诉求,关乎社会诚信,关乎国家利益,具有强烈的社会公益属性。作为国内主要的认证机构之一,认证中心始终坚持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机构发展的重要战略,并坚持用行动诠释我们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担当和努力。多年来,认证中心以“传递信任、服务发展”为己任,以“认证为民,品质共享”为使命,紧紧抓住确保质量、提高认证有效性这条主线,尽职尽责,积极作为,铸就了可信赖、负责任的社会形象。
质量:赢得社会公信
对认证对象而言,认证结果决定着他们的“命运”:它是市场准入、参与惠民工程、进入政府节能采购目录、享受政府补贴的必要条件和消费者的重要参考;是经贸往来中企业信用的有效证明;是产品质量信息查询和质量监管的重要支撑。谈及如何保证认证结果可靠、权威,赢得社会公信?王克娇主任再三强调的一个词是:质量。
记 者:目前,整个社会对质量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国家质检总局“十二字方针”更是把质量提升作为质检工作的主线。在这种背景下,请介绍一下在认证工作中如何严把质量关?
王克娇:作为我国认证的主力团队,认证中心始终把认证质量摆在首要位置,坚守认证为民的宗旨,把关与服务并重,采取各种措施维护认证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使之发挥“市场准入门槛”的作用,引导企业重质量、讲诚信、树品牌,营造安全、健康、可信的消费环境。
具体讲,就是我们以严谨细致的态度,确保认证的每一个环节准确无误。
第一关是把好质量准入关。
在强制性产品认证领域,采取国际通行的、程序较完整、控制最严格的第五种认证模式,牢牢盯住型式试验、工厂检查、合格评定三个重要环节,一丝不苟地把程序执行到位,客观地评价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产品的一致性,对不合乎规定的企业和产品坚决说“不”。
第二关是把好证后监督关。
质量控制是贯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和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工作。正是认识到这一点,认证中心始终将发证后监管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从三方面入手做好后续质量控制工作:与行政执法部门衔接,及时响应并配合处置国抽、地抽以及日常执法中发现的产品质量问题;与社会的关注同步,认真核实并解答媒体和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疑问;与企业的水平规模相适应,全面实施并强化例行监督检查之外的飞行检查、特殊检查等举措。
据不完全统计,通过监督检查,认证中心帮助81.67%的获证企业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改,对不能持续满足认证要求的获证企业做出暂停或撤销证书的处理。
第三关是把好买样核查关。
在事关质量的问题上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加大了对重点地区、重点企业的检查频次和力度,不给获证者增加一分钱负担;而且创新方法,自费开展市场买样工作,掌握获证产品真实的质量信息。先后开展的活动涉及四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所用产品、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灯、五类小家电(电风扇、室内加热器、皮肤毛发护理器、电磁炉、液体加热器)、家电下乡产品等。仅2011年家电下乡市场买样工作就覆盖了全国16个省48个县市,核查样品1215个,发现问题产品119个型号,均按照规定及时做出处理。
记 者:培训业务是认证中心多年来坚持的一项重要工作,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认证中心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质量服务的拳拳之心。请介绍一下具体情况。
王克娇:多年来,认证中心将传播先进的质量文化作为促进质量工作的治本之举,目前已建立了符合国际和国家标准规范的培训工作体系。开展的项目不仅包括产品认证培训、体系认证培训,还包括一系列高端培训课程,如卓越绩效培训(六西格玛、精益生产、卓越绩效管理及评审等培训)、职业培训系列(质量检验员、质量经理、质量总监培训等)等,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和诚信经营的理念。同时认证中心通过举办强制性产品认证知识及实施规则换版培训等,帮助企业加深对认证规则的了解,加强对产品的设计、生产、流通环节的质量控制,使之持续符合认证要求。
据不完全统计,认证中心已累计举办各类认证知识及内审员培训班数千期,培训40万人次,培养管理体系审核员及技术专家等8000多名;培养产品认证工厂检查员3000多名。
实力:赢得国际互信
国际互认证明各国的认可结果同等可信。多年来,认证中心通过广泛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一直致力于打造国际信赖的质量认证服务平台,努力实现国际认证本地化。说到这一话题,王克娇主任言语间有自豪和欣喜,更有继续前行的勇气和魄力。
记 者:认证已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一种主要技术性贸易措施。多年来,认证中心一直致力于为企业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提供便利,真正成为“出口商品技术服务中心”。广泛的国际互认对此起到了关键作用,可以说中国认证已成为一股新崛起的力量,对国际认证领域释放着越来越强劲的影响。对此,能详细介绍一下吗?
王克娇:一直以来,认证中心都十分重视与国际组织及国际同行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始终将国际合作与互认摆在重要的位置,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相关活动,在业界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
在多边互认方面,认证中心颁发的CB测试证书与IECEE-CB体系内53个国家和地区的69个认证机构实现互认;颁发的证书与IQNet联盟内其他34个国家和地区的38个成员机构实现互认。
在双边互认方面,认证中心与22个国家和地区的41家认证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互认合作。与此同时,认证中心还获得联合国环保署等国际机构以及日本、沙特阿拉伯、荷兰、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授权和认可,在相关领域开展认证与核查业务。
目前,认证中心可提供GLOBALGAP、CB、CE、IQNet、RoHS、PSE等多种类“一站式”认证服务,满足了企业不出国门就能办理国际认证的需求,极大地便利了对外贸易。
通过多年的努力,认证中心成为众多国际认证组织中的中国国家机构:国际电工委员会电工设备及零部件合格评定体系-测试证书互认体系(IECEE-CB)中国国家认证机构(NCB)、国际认证联盟(IQNet)中国成员机构、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正式成员、国际机动车检测委员会(CITA)中国唯一成员、亚洲网络论坛(ANF)等正式成员,在加强国际互认合作、参与国际标准和规则的制定、争取国家话语权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记 者:我们常说,人才是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参与国际认证活动更是需要一支专业人才队伍。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王克娇:对于任何单位而言,人才都是最宝贵的资源。经过多年的发展,认证中心已经拥有一支一流的专业人才队伍。目前,认证中心有35人次进入国际专家队伍,分别担任国际电工委员会电工设备及零部件合格评定体系(IECEE)国际同行评审员、国际认证联盟(IQNet)最高决策层成员与同行评审员、亚洲网络论坛(ANF)执行主席等,广泛参与国际认证规则及国际标准的制定和组织管理工作;有44人任职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
有强大的专业人才队伍做后盾,认证中心的研发能力也得以不断提升。认证中心不仅承担着全国认证认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261)认证组秘书处工作和全国电工电子产品与系统的环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297)的秘书处工作,承担的课题还获得了不少奖项。截至2012年底,认证中心共承担、参与科研课题142项,其中,1项课题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8项课题荣获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奖”;获得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先进集体”称号1项,国家认监委“认证认可科技与标准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1项,“认证认可科技与标准化工作突出贡献奖”等个人奖励3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38项,牵头制定国家标准23项,其中,牵头起草的3项国家标准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
记 者:目前,认证中心的发证数量名列国内第一,全球前列,客户已达10万家,涵盖了不同行业、不同属性的国内外一流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健全的业务网络和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是提升服务质量的保障之一。请介绍一下认证中心这方面的情况。
王克娇:目前,认证中心在国内设有11个产品认证分中心和37个管理体系认证分支机构,在国外拥有28个业务推广平台,通过自主研发建设了世界领先的认证业务电子网络系统,客户可通过互联网便捷地完成提交申请、报送材料、查询进度等操作。
2002年,认证中心成立了客户服务中心,2008年,我们开始建立覆盖整个认证流程的客户服务体系,2011年,提炼出“至臻至诚、持之以恒”的客户服务理念,从目标、组织、规范、信息、评价与考核诸方面入手,为客户提供专业化、全方位、综合性的服务,在认证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切实维护客户的合法权益,以认证提升自身价值。
采访最后,王克娇主任表示,《质量发展纲要》提出加快推进认证认可,夯实质量发展基础,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认证工作将会有更大的作为。
我们也坚信,认证中心携手社会各界,为把我国建设成一个更加安全、更加节能、更加环保、更加诚信的美好世界,必将释放出更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