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让“中国质量”与“中国速度”同步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近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产品质量安全总体上保持了稳定向好的态势,但不能否认的是,我国质量发展水平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对于当前的质量问题,有的人归咎于“多龙治水”的体制障碍,有的归结于法制体系不够完善,有的归罪于社会群体道德滑坡。众说纷纭,各有千秋。本文试着从文化的角度对此作些探讨,仅供参考。

  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对质量、诚信的执著追求,“童叟无欺”、“秤平斗满”、“物美价廉”等之所以能够耳熟能详就是最好的诠释,“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使得“同仁堂”等一批老字号虽历经百年沧桑仍屹立不倒、生机勃发。既然有悠久、深厚的质量文化传统,为什么在质量上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呢?关键是传统的质量文化在与现代工业文明对接时产生了断层。

  当代之中国,无疑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的快速发展时期,处于从落后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国过渡的关键时期。我们经济建设的规模是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的速度是世所罕见的。只用30多年的时间,便一举跃升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仿佛一夜之间,数以千计的村庄变成了城镇,数以万计的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但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厂房可以建,设备可以买,技术可以学,基于社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的现代质量文化却无从复制、无法速成。在从生产极度散漫的农业文明向生产高度集中、产品高度细分的工业文明的转变中,无论是生产者还是经营者都有一个角色转换的过程。拿生产者来说,过去扶犁掌耙,而今“洗脚上田”,由于缺乏稳固的身份、持续的培训、岗位的历练和职业的熏陶,对标准、计量等问题理解不深不透,惯性思维使得生产随意性较大,质量问题在所难免。同时,我国企业虽然数量众多、总量不小,但规模大小不一、素质参差不齐。个别经营者尤其是小企业、小作坊的经营者,仍然没有摆脱惯性思维,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和数量,忽视发展质量和效益。更有甚者,唯利是图、见利忘义,违反法律法规、公序良俗,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偷工减料、掺杂使假,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中国制造的良好形象。经济建设大步快跑,质量文化小步慢走,这是现实,也是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重要源头。

  “绅士”不是一天养成的,“奔驰”不是一天造出来的,质量文化的培育非一日之功,是一个历史传承、长期教化的过程,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解决中国的质量问题,固然需要在体制机制、政策法规等方面作出深度调整,但从长远看,还是要抛弃急功近利、大干快上的浮躁心理,将西方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与中国优秀的质量文化传统“嫁接”起来,补齐质量文化建设的“短板”。

  喜人的是,国务院2012年初发布了《质量发展纲要》,提出建设“质量强国”的战略目标,对质量文化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我们应按照《纲要》的要求,掌握和运用好质量发展的普遍规律,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先进质量文化建设,将诚实守信、持续改进、创新发展、追求卓越的质量精神转化为社会、企业及员工的行为准则,自觉抵制违法生产经营行为。提升全民质量意识,倡导科学理性、优质安全、节能环保的消费理念,努力形成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氛围,提升质量文化软实力。只有这样,“中国制造”才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质量”和“中国速度”才会并驾齐驱,中国经济社会也才能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

国家质检总局办公厅 谢浪涛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国门时报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08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