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小的时候,有一些亲情化管理当然是可以的,但是当企业长大以后,不搞制度化管理万万不行。
“三哥,制度管理在我们这儿行得通吗?”
所谓制度化管理模式,就是指按照已经确定的规则来推动企业管理。当然,这种规则必须是大家所认可的带有契约性的规则,同时这种规则也是责权利对称的。按照这种大家所公认的契约性的规则,并且体现了责权利统一的规则来管理企业的模式,就是制度化管理模式。
温情建在制度上
应该说,现在的企业管理模式所选择的目标性模式,应该是制度化管理模式。万通老总冯仑先生说,他们那种靠友情化而发展起来的所有创业者,现在最容易接受的管理模式就是制度化的管理模式,因为他们有过痛苦,他们要求有规则,要求规范,友情及随机性等非制度因素要尽量减少。
最近我到一个原来是友情化模式的企业去考察,发现这个企业要求任何副老总的办公室的门都必须开着,因为要看人在里边干什么,而且规定办公电话不能私用,每个月的办公电话费定出额度,如果超额了就由自己交。我深深感觉到这个企业实际上已经与以前不一样了,制度约束大大地加强了。
因此,我觉得未来的企业管理的目标模式是不是可以这样提:以制度化管理模式为基础,适当地吸收和利用上述几种管理模式的某些有用的因素。为什么这样讲这个问题呢?因为制度化太呆板了,如果不适当地“软化”一下也不好办,终究被管理的主要对象还是人,人不是一般的物品,他们是有各种各样的思维的,是具有能动性的,所以完全讲制度化管理也不行。应该是以制度化为基础,适当地吸收一点亲情关系、友情关系的某些优点,这是必要的。
比如说,在制度化管理很完善的条件下,一个老总讲一讲人情味,说我们的企业强调人性化,强调人的潜能是不断地被人情味激励出来的,这些讲话是完全可以的。甚至在讲话中还可以以情动人,讲话中也还可以有一些含情脉脉的语言。但是管理的制度化基础不能动摇和调整。凡是主张搞亲情化管理模式、友情化管理模式、温情化管理模式,甚至认为这些模式很好的人,实际上他的企业就根本不是这些模式。他的企业管理模式的基础一定是制度化管理模式,只不过是吸收了一些亲情、友情和温情化管理模式的有用因素而已。
总之,就企业管理模式来看,我们的管理模式所要选择的目标模式,即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就是要以制度化管理模式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适当地吸收一点其他管理模式的一些有用的优点,综合成一种带有混合性的企业管理模式。我认为,这样做可能会更好一点。这恐怕是中国十几年来,我们在企业管理模式的选择方面,大家所得出的共识性的结论。
制度化适用于大企业
有一次,我到昆明参加一个研讨会。我在会上大批了一顿亲情化管理模式的弊端,结果有一个老总就递条子,说不能全部否认亲情化管理模式。他举了他的企业的例子,他说我这个企业现在就是这种家族式的管理,我是董事长,我夫人是总经理,我妹妹是财务总监,我们这种管理模式很好,企业也很有活力。他们这种亲情化管理模式为什么这么好呢?是因为他们的亲属关系比别人好,他们所拥有的一种亲密的亲情关系能够顶住各种利益关系的诱惑。
后来我去看了他的企业。他的企业实际上很小,主要是搞餐饮业的。我看完他的企业后感到,对他这种搞餐饮业的小企业就大可不必一定要去搞制度化管理模式,亲情化管理模式对它还有积极的作用。因为企业大的时候和企业小的时候对管理模式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还有一个搞餐饮业的老板,原来他的饭店只有12个服务员、5个厨师,他采取一种管理办法,就是每天三个账本一致,即采购、厨房、前台开票这三个方面的账目一致,如果这三方刚好三本账相同,那么这样就表明企业管好了。后来他接收了一个很大的饭店,员工有好几百人,他仍然采取这种办法,但是后来他发现出问题了,因为在大企业中这三本账根本不可能一致,若三本账完全一样,肯定三个人已经联合起来开始搞钱了,所以后来他在管理上发现这三本账不一样时就洋洋得意了,因为表明企业管好了。因此,企业大和企业小在管理上是根本不一样的。我就以此事例提醒那个认为亲情化模式还有生命力的老总,说你的企业那么小,搞一些亲情化管理当然是可以的,但是当你的企业发展大了以后,最后不走制度化管理模式恐怕也不行。
我后来在这个企业中发现了一个现象,他之所以能用亲情化模式把企业管理下去,还有一个特殊原因,就是他们这个家族中的人的能力差异甚大。比如说,他的夫人特别老实,是个没有任何个性的人,而且他的妹妹也非常内向,依赖性强,还没有结婚,我想,如果结婚以后有了丈夫,那可能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可见,亲情化管理模式在这个企业的存在是有个别的特殊原因的,并不反映一般规律。
因此,以制度化为基础,适当地吸收其他管理模式的优点,组建一种以制度化管理模式为基本框架的混合式的管理模式,这样做的话,企业管理效果可能要好一点。
(作者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本文选自《财经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