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质监局日前颁布奶业禁鲜令引起业界一片哗然和争议,但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及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有关负责人昨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首次明确表示,该标准将如期执行。但禁鲜令的反对者———国内巴氏奶生产企业也表示不会放弃对标准进行修改的努力。至此,由一纸仍需10个月后才执行的“禁鲜令”引发的国内两大奶企派别的矛盾发展至高潮。
相关部门:国家标准不能随便改动
据悉,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今天将召集国内包括蒙牛、伊利等国内常温液态奶巨头在内的奶企召开年会。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昨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一切将听有关部门的,言下之意,即为支持“禁鲜令”。
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郝煜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称:“国家标准怎能随便改动?绝不能因为巴氏杀菌乳是用鲜奶为原料,就称之为‘鲜奶’。其实,企业可以在标签上标识‘鲜牛乳经巴氏杀菌’,或者在原料表中注明‘鲜牛乳经超高温灭菌’等字样。”
但中国奶业协会理事王丁棉表示:“鲜奶标识的标准不由乳制品工业协会说了算,也不由国家质监总局说了算,只有发改委才有决策权。前天,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杭州、西安等8省市的奶协负责人已将反对‘禁鲜令’的联合宣言上交国家发改委、国家质检总局与农业部。”
有关企业:禁鲜无法区分还原奶
关于“禁鲜令”的争议已开始逐渐演变成对“还原奶”的讨伐,一些巴氏奶生产企业纷纷表示:如果不让叫“鲜奶”,那么,付出更多成本的“巴氏奶”在消费者眼里就无法和用奶粉兑水完成的、成本较低的常温“还原奶”加以区分。
但“中国‘还原奶’的‘鼻祖’恰恰是一些巴氏奶企业”。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的一位老专家帮助记者对“还原奶”追根溯源:“198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援助了我国一批用奶粉兑水还原成液态奶的设备,而这些企业都是采用巴氏奶工艺的,当时超高温灭菌技术在中国还没有开始应用。”
实际上,在“还原奶”盛行的情况下,无论常温液态奶还是巴氏消毒奶都有可能掺入奶粉。但“鲜奶”不仅仅取决于原料构成,还取决于制作方法的区别,国际学术界的共识是,巴氏消毒奶是目前最大可能地保留鲜牛奶营养成分的制造工艺。
记者观察:背后是市场之争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指出,“禁鲜令”的争论绝不是一个“鲜”字该不该标明那么简单,其背后是常温液态奶与巴氏消毒奶的市场之争,是草原奶企与城市奶企的市场之争,也是国际包装巨头利乐与国际纸业的市场之争。
以常温液态奶为主要产品的蒙牛、伊利从偏辟西部向全国市场迅速发力,只用了五六年时间就迅速抢占了国内70%的市场份额,而城市奶企则节节退后,最后固守于“巴氏消毒奶为代表的鲜奶”一隅。因此城市奶企对“禁鲜令”的出台,其激烈反应可想而知。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指出,,无论“禁鲜令”能不能成功,城市奶业都需要检讨自己的营销策略,而国家有关部门也应探讨如何监管市场,让市民能越来越多地喝到真正的“鲜奶”,这不是一个“禁”字就能解决的。
“市场的争夺战肯定会有胜负,但不能以这一结果来决定行业原本应有的正确发展方向。有关部门与其完全禁止‘鲜’字眼在奶制品上出现,不如规范并明确何为‘鲜’,并为之定下一个标准,大力鼓励和推广。”中国奶协理事王丁棉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