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检验检疫局四大科研项目摘得大奖
4月28日,在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北京检验检疫局推荐的“重大动物疫病实时荧光PCR检测试剂盒研究与应用”、“新型纳米材料在动植物病毒检测中的开发和应用研究”、“纳米材料与技术在口岸检测中的应用”和“疯牛病防御策略及特殊风险物质检测技术的研究”4个项目荣膺2009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这是该局自2005年以来再次获得该奖项。
谈到本次获奖的4个科研项目,北京检验检疫局科技处处长张瑞宏表示,4个项目的共同特点都是“贴近口岸检验检疫一线,贴近实验室应用”。
他着重指出,近年来,该局以优势专业领域为基础,以新兴技术应用为突破,建立了荧光定量PCR平台、生物芯片平台和纳米检测技术平台;率先在系统内开展了纳米检测相关的快速、实用技术研发,特别是涉及安全、环保、健康的重大敏感商品检验、疫病疫情防控和食品安全等领域的技术研究,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本次获奖的4个项目,正是在三大检测技术平台基础上开发的科研成果。
相关链接
◆ 由张鹤晓研究员主持的“重大动物疫病实时荧光PCR检测试剂盒研究与应用”项目在国内外首次建立和研发了口蹄疫、新城疫、禽流感等10种重大动物疫病的18项荧光PCR快速检测技术和检测试剂盒,解决了10种重大动物疫病病原快速检测、肉类产品中微量病原的快速检测的技术难题。该项目研究的检测技术具有快速、敏感、特异、安全的特点,适用于多种动物产品的检测,比常规RT-PCR和胶体金技术灵敏度高100~1000倍;与国际动物卫生组织(OIE)推荐方法灵敏度基本一致,时间缩短为1.5~4小时。
该技术在动物疫病病原检测、食品安全检测以及促进国际贸易、支持出口创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由曾静研究员主持的“新型纳米材料在动植物病毒检测中的开发和应用研究”项目在国内外首次研究开发出一种无须任何特异性抗体包被和大分子聚合物修饰、且对11种植物病毒和4种贝类病毒颗粒具有高效富集特性和良好磁响应性的新型纳米材料,并创新性地建立了普遍适用于十余种动植物病毒的纳米磁珠富集病毒与核酸提取技术,建立了完整的动植物病毒检测平台,不仅克服了以往动植物组织中病毒含量低、富含PCR抑制剂所带来的检测难题,而且有效缩短了检测时间(由传统方法的1~2天缩短到4~5小时),简化了操作流程,节约了检测成本,开拓了动植物病毒核酸提取方法的新领域。
该项目已在全国直属检验检疫局、大型养殖企业、农业和医疗卫生系统中广泛应用,显著提升了北京市在农业生产安全监控和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 由赖平安研究员主持的“纳米材料与技术在口岸检测中的应用”项目利用先进的纳米材料与技术,开展了检测新方法、新材料、新器件的应用基础和关键技术研究,解决了超低浓度高灵敏检测、微弱信号提取、系统集成以及与常规方法进行检测对比性试验和应用等关键技术问题。
本研究开发研制出北京市急需的重大动物疫病和人兽共患病富集、检测技术及相关试剂、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和仪器。研究成果对检测、防止重大动物传染病、人兽共患病及不合格食品进入北京口岸、保障经济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 由疯牛病检疫专家马贵平研究员主持的“疯牛病防御策略及特殊风险物质检测技术的研究”收集世界各国疯牛病的防控措施并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疯牛病防御策略。研究成果已被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和卫生部采用,为我国与发生疯牛病疫情的国家进行活牛、牛肉和相关产品的准入谈判和完善我国的疯牛病防御政策奠定了基础,为我国政府制定疯牛病防御策略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本项目另一成果是在国内外首次建立了牛肉中疯牛病特殊风险物质快速检测方法并研制了疯牛病特殊风险物质荧光RT-PCR检测试剂盒,研究成果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已经在项目研发单位、北京市兽医卫生监督所、进出口牛肉和饲料生产企业等单位得到了推广应用,结果证明研究成果可以检测牛肉和饲料中的疯牛病特殊风险物质,对防止疯牛病通过进口牛肉和饲料传入我国起到预防保障作用,为确保人畜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适合于在北京市各级兽医卫生、食品安全、检验检疫部门和进出口牛肉和饲料生产企业推广使用,应用前景广阔,可以创造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贵州检验检疫局科研结硕果再“冲高”
2011年,贵州检验检疫局共向国家质检总局申报了《贵州老干妈产品防伪技术研究》、《贵州蜂产业蜜蜂病虫害特色无公害中草药综合防治研究》、《出口焦性没食子酸检测技术研究》、《贵阳口岸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X射线荧光光谱技术对贵州出口磷铁中主次含量的检测方法研究》和《贵州省出口芸豆仓储害虫及检疫性有害生物的调查和防控探索》6项科研项目,分别涵盖了食品检验、动物检疫、工业原料与鉴定、卫生检疫、综合、植物检疫6大专业领域。其中,《贵州老干妈产品防伪技术研究》由该局局长祝一方亲自牵头并担任项目负责人,另外几个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均由年轻的一线技术人员担任。
贵州检验检疫局党组历年来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努力发挥科技工作在发展检验检疫事业中的关键作用,坚持科技工作服务于检验检疫、服务于对外开放和外贸发展的方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技兴检和科技强局战略,使科技工作连年迈上新台阶。贵州省省长基金项目——《贵州牛肉组织镉元素含量与饲养环境相关性研究》及国家质检总局立项的《贵州输日薏米黄曲酶毒素B1超标成因研究》、《重大检验检疫业务事项监控制度研究》均在2010年正式结题并通过鉴定,研究成果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此外,还有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将在今年陆续结题并验收。为确保这些科研项目的准时完成,贵州检验检疫局年初在制定各部门职能绩效目标责任书时,则把每项科研项目的完成时限、完成目标等纳入到项目负责人所在部门的职能绩效目标责任书中,此举无疑加大了各部门对科研项目完成率的监督力度。 (陈方涛)
珠海检验检疫局两大科技项目达到国内领先
日前,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组织鉴定委员会对由珠海检验检疫局承担的国家质检总局科技计划项目进行了成果鉴定,该两项科研计划项目“柑橘中新型杀菌剂的多残留检测确认方法及其残留消除规律的研究”和“蛋白同化激素和β2-兴奋剂类药物液质谱库的建立”顺利通过了鉴定。鉴定委员会由来自华南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广东检验检疫局、江西检验检疫局、黑龙江检验检疫局等单位的7名专家组成。
鉴定委员会认为:“柑橘中新型杀菌剂的多残留检测确认方法及其残留消除规律的研究”建立了柑橘中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残留的UPLC-MS/MS的确认方法和固相萃取-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的确认方法。两种方法简单、快速、准确、灵敏度高,适用于柑橘中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残留的测定。
该研究达到了同类研究的国内领先水平,建议尽快推广应用。“蛋白同化激素和β2-兴奋剂类药物液质谱库的建立及其应用”首次建立了30种蛋白同化激素和β2-兴奋剂类药物的液质谱库,构建了MRM→IDA→EPI→谱库检索模式,该方法的前处理简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能满足猪尿样和猪肉中蛋白同化激素和β2-兴奋剂快速筛查和确证的需求。该研究达到了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建议尽快推广应用。
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副处长王甲正,珠海检验检疫局副局长何宏恺,珠海检验检疫局科技处、技术中心、课题组部分同志参加了科技成果鉴定会。(朱望明)
福建检验检疫局两课题获“福建省标准贡献奖”
近日,福建省标准贡献奖励委员会正式下文通知,福建检验检疫局主持制定的《进出口食品中茚虫威残留量的检测方法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和《罐头食品商业无菌快速检测方法》,分获“福建省标准贡献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进出口食品中茚虫威残留量的检测方法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在我国首次制定了适用于青梗菜、生姜、茶叶、肉等10种食品中茚虫威残留量的检测方法,该标准采用气相色谱测定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进行测定和确证,兼顾了基层实验室的仪器情况,宜于推广使用。方法同时满足科学性、规范性和实用性的要求,检测低限为每公斤0.005mg,符合包括日本“肯定列表制度”、欧盟限量标准在内的各国限量标准要求,精密度、回收率等各项技术指标符合要求,满足当前进出口产品检验的需要。标准实施后,在政府、行业及各企业实验室推广使用,有效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保障我国产品顺利出口。
《罐头食品商业无菌快速检测方法》为国内首次将自动化分析仪器应用于罐头食品商业无菌的快速检测中,为罐头商业无菌检测开辟一种新的检测思路。研究建立的快速检测方法操作非常简单、使用方便、快速、灵敏,全部检测过程可在3天内完成,比传统方法缩短了7天时间,并可同时检测罐头中需氧菌和厌氧菌,检测结果准确可靠,且减少保温大量罐头样品所需的恒温设施,并具有自动化、现代化、多功能性、连续的“实时”样本监测、较大的样品量和使用方便的特点。(程立军 郑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