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质量、环境和职业安全健康等管理体系的建立、运行和认证,方兴未艾。这表明人们开始追求卓越。对于那些开始步入成熟阶段的认证组织来讲,降低体系运行的成本,提高体系运行的经济性和有效性,就成为认证事业发展的生命线,也是面对入世的挑战,进行质量竞争的一条上好良策。这就有必要研究体系运行的经济学。
1. 什么是经济学
最近出版的工商管理硕士(MBA)系列教材“经济学”,在其开篇的绪论中,从两个角度阐明了什么是经济学。
第一,“经济学是研究节省的科学,翻开《辞海》一查,经济一词最基本的含义就是节省。……”。第二,“经济学是研究选择的科学,虽然资源的数量有限,但每种资源的使用方式可能是多样的,这就产生了选择的问题。”[1]
综上所述,我们不妨就资源有限的现状,从资源的节省和选择配置这两个角度来探讨一下体系运行的经济学。
2.体系运行的经济学
1)节省的经济学
经济学要研究节省,是因为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奇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在体系运行中同其他经济活动一样,必须为使用资源而付出成本,节省资源达到目标方可降低成本,这就成为体系运行的经济学的一大课题。现举几例作以说明。
(1)将成功的传统管理纳入体系 建立体系时,应将标准和组织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可以将成功的传统管理直接纳入体系。例如有的组织将推行全面的质量管理时形成的并一直运行的每月进行统计分析报合制度,直接纳入“数据分析”的程序文件,实施起来既有组织的特色,又符合标准的要求。 (2)评审预防/纠正措施的必要性 内审和外审时可能提出观察项和一些不合格,采取预防/纠正措施时首先要评审其必要性,要权衡风险、利益和成本,不可操作过度,得不偿失。例如审核中对容易混淆的产品未做标识开具了不合格,纠正措施应该是分析原因,对于混淆的产品做标识。有的采取了扩大化,把产品都做上了标识,甚至工地上的唯一的拖拉机、空压机、都挂上了名称标识的大木牌,实在是人力和资源的浪费。 (3)避免重复操作 有的组织为了严格和认真,不适当的扩大了内审的频次和报告方法,规定每月一次内审,每个部门都给一份内审报告。这样做不仅要投入资源,而且必然要增加受审核方的负担,很容易流于形式。有的建设行业组织规定对基层项目部的培训情况检查每月一次,项目部大都分散在省内外各地,这样做成本过高,劳民伤财,实际上项目部将培训记录和考核结果上报总部,半年或一年检查总结一次,满足标准的要求就可以了。 (4)减少不合格损失和三包费用 某柴油机制造厂生产的引进机的汽缸盖,因腔孔纵横和形状复杂,其铸造的合格率一直在50%徘徊,成为引进产品国产化的难点。实施质量认证以后,通过人员、参数和设备三方面,对这一特殊过程进行了严密的控制。其合格率很快达到了80%,整机装配的国产化率也大幅提高。而且由于铸造质量受控,也减少了交付以后,出现裂纹漏水和替换备件的三包的费用,充分体现了体系运行的经济性。提高了顾客的质量信誉。 (5)降低消耗和损耗 某造船厂确定质量目标为板材利用率为89%后,采用了计算机号料、二次套料和人工三次号料,将零碎料头都用做法栏和吊耳,结果使利用率提高到90%,较质量认证前提高了5个百分点。这种消耗的降低,无疑的节省了单位产品的采购成本。 某组织制定了产品防护的程序并贯彻实施以后,对油漆采用了先进先出,对轴承采取了进库先油封、定期检查再补封的防护措施,结果使油漆的过期报废率为零,轴承的腐蚀率为零,节省了以往必须支付的二次采购费用。 |
2)选择的经济学
“经济学是一门帮助人们在众多的方案中作出选择,以便利用有限资源,去实现个人或社会特定目标的理论学科”。[1]所以选择适宜的方案,投入和配置适宜的资源,好钢用在刀刃上,也是体系运行的经济学研究的另一个课题。现举几例说明
(1)选择适宜的改进方案 在体系运行的内审、外审及改进建议中,有许多方案需要选择。例如审核员在审核只有文件控制职能的办公室时,如果文件控制出现问题,那必须采取纠正措施,这才是适宜的改进方案。对于审核中出现的不合格,要进行分析,如是有章不循,要投入资源采取纠正措施,如是文件偏离标准要求,实施起来可行性差,那就要选择修改文件的纠正措施,这样可以减少资源的投入,提高体系的适宜性和经济性。 (2)选择和控制适宜产品质量水平 产品质量水平通常用一次检验合格率来描述,他是交付之前的内部检验的质量指标,其高低并不直接影响交付质量。如果这个指标选择过高例如100%,对于大多数组织来讲,那就必须配置高精度设备和工装,增加工艺控制措施,提高人员的操作水平等,即便如此也未必达到100%。 如果我们按照概率论中随机变量波动的原理,结合实际的工艺状态和技术能力,选择出适宜的一次检验合格率,例如95%,那么剔除的5%的不合格品,向顾客交付的合格率还是100%,剔除的不合格成本,比达到100%增加的成本要小得多,简便易行经济实惠。这是我们应当遵循的—条经济学原则。 (3)选择和确定适宜的质量目标 选择和确定质量目标时,应避免向100%和0这两个极限挑战,事实上或者达不到,或者要增加成本。 如果组织规模小,产品简单,顾客满意率定为100%,经过努力达到目标是有可能的。 但是,对于产品和顾客都相对复杂的大多数组织来讲,就要具体分析。产品满足顾客要求的程度和价格水平,都是组织和顾客的关注点和敏感点。由于文化、理念、信息,传统、习惯,水平、素质甚至包括伦理道德和观念形态的差别,就上述关注点和敏感点产生分歧和矛盾是正常的。例如在铁路价格听证会上,有人抱怨火车票价格高,但是由于成本构成的原团,价格还是降不下来。如果顾客满意率目标是100%的话,那就达不到了,如果硬要达到,就要降价亏损。显然因为目标定的太高,而要付出降价亏损的代价,这是任何组织都很难接受的。 有的组织确定质量事故为零。这个目标很笼统,质量事故在企业里通常分为一般质量事故和严重质量事故,规定质量损失在万元或十万元以上,是小企业和大企业的严重质量事故的界限,如果发生要及时上报。这是质量管理生产过程控制的重点,应当采取纠正措施防止再发生。—般质量事故,是在质量水平随机波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旦发生,立即采取纠正和纠正措施,这正是体系自我完善机制运行的内容。如果一定要把这种波动的状态消灭掉,势必要增添设备和工装、提高精度加严检验,重新培训人员,造成资源投入增加。 (4)选择合理的技术检验方案 检验费用是成本的一部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应控制和降低检验费用。对单件小批的常规产品,可选择全数检验方法,对批量生产的大规模产品,或者属于武器类、电子产品类的通过破坏性实验方能检验的产品,全数检验或者成本过高,或者不可能。应选择合理的抽样检验方珐。 抽样检验方法目前根据我国的抽样检验的发展,可有记数抽样检验和计量抽样检验两类标准供选择,前者适用于对产品做定性检验的场合,后者使用于对产品质量特性值做定量检验的场合。 选定了抽样检验标准,在根据顾客的质量要求,确定出合格质量水平,最后可以确定一套适宜的检验方案,实施起来即可保证质量又可降低检验费用。 (5)选择适销对路的新产品 市场竞争是质量竞争,实质上是产品的固有特性和使用价值满足顾客要求的程度的竞争。所以选择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开发投产,是竞争取胜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秘籍。 这种成功大到制造业小到服务业,所见多有。某造船厂针对国际国内对大型油轮的需求,投入资源建造大型船坞,开发出15万吨油轮批量出口,还开发出国内首条VLCC30万吨超大型油轮出口伊朗,取得了明显的回报。 酒店服务业根据各层次顾客的各种需求来开发新的服务。今年春节期间,大连的一家大饭店,根据顾客节日快餐需求选择了特色馒头,开发投产供不应求,仅此一项居然创下了500万元的销售额。 |
3.如何评价体系运行的经济性
研究体系运行的经济学,目的是通过节省和选择资源的投入和匹配,来提高体系运行的经济性,达到追求卓越和增加效益的目标,那么,如何评价体系运行的经济性呢?现结合我国实际实施的传统模式与ISO9004:2000标准提出的“财务测量”的要求,提供五种方法供大家选择。
1)单项指标评价法
这是评价质量经济性常用的方法,从某一个单项的局部方面来反映质量经济效益的大小。例如,某一单项质量改进花费了一定的费用,与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相比较,一般可表述为如下公式:单项质量贡献率=某项质量经济效益/某项质量改进费用。这个比值大于1,说明产生效益,经济性好;比值小于1,说明没有效益,经济性差。
2)综合指标评价法
用单项指标评价法去全面评价一个组织或某些质量活动的经济效益是不够的。通常采用综合指标评价法。综合指标包含单项较多,由于不同因素在实物形态上无法进行综合,因此综合指标都是以价值形态表示。目前用以描述规模以上企业和上市公司获利能力的综合指标有工业增加值、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用以描述经济实力和发展前景的综合指标有全员劳动生产率、资产增加值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
综合指标的纵向比较,可以发现组织本身经济效益的上升与回落。横向比较可以发现同行业组织之间的水平和差别。如果进行认证前后的比较,则可以评价体系运行的经济性。
3)质量成本法
“质量成本是指将产品质量保持在规定的质量水平上所需要的费用,是企业总成本的一部分,其大小可以体现出产品的经济性。”[2]
质量成本由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和外部故障成本所构成。
预防和鉴定成本的投入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内部和外部故障成本。但是其投入也会使总成本增加。这里我们可以按照经济学关于选择资源匹配投入的思路,在预防、鉴定成本和内、外部故障成本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即前者投入产生的收益要大于总成本时,才是资源投入的时机与背景,质量成本方可受控或降低。
04)过程成本法
这是ISO9004:2000标准“财务测量”的一种方法,也叫不合格成本分析法。就是具体分析任一过程的符合性成本和非符合性成本。
“符合性成本是指:为了满足顾客全部规定的和隐含的需要,现有过程不发生故障的情况下而发生的费用。”[3]非符合性成本则指现有过程故障而发生的费用。显然这两种成本都能成为节省资源投入的源泉。体系运行的经济性,可以通过这两种成本的分析比较,来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价。
5)寿命周期成本法
随着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质量管理原则的深入,成本管理廷伸到顾客对产品的使用过程,这就是使用成本或称做寿命周期成本。他包括产品的购置费用与产品寿命周期保养运行费用。实践证明,产品质量对寿命周期成本有决定性影响。所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减少保养运行的费用,是供方与顾客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体系运行的经济性的具体体现。显然,寿命周期成本的降低,会受到顾客的欢迎,增进顾客的满意,更加提高质量体系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金镝:《经济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九月第三版
[2]王恩泽:“谈谈质量成本与质量经济分析”《质量春秋》1990年第九期
[3]中国认证人员国家注册委员会:2000版ISO9000族标准审核员转换培训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