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提升“幸福感” 企业不能当“看客”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相继召开的地方“两会”中,纷纷透露出“幸福”的信号。构建幸福城市、提高国民幸福指数被各地列为“十二五”重要奋斗目标。幸福武汉、幸福沈阳、幸福广东、幸福重庆……“幸福”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全国人大代表、青岛啤酒公司董事长金志国却对“幸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幸福工程绝不仅仅是政府工程。幸福工程的创建,民众可以期待政府,但企业却不能等待。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里最核心的民生载体,可以说,企业对社会与公益的责任担当,践行“真善美”的经营之道,决定着幸福指数的真正“落地”。

  对产品品质和食品安全的严控与苛求,对低碳运营模式的倡导与践行,对员工价值观和归属感的人性化塑造,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勤奋耕耘……青岛啤酒用十几亿民众可触可感的事实在求证着一个最朴实的中国“幸福”考题。

  民众幸福的企业责任

  金志国代表说,“幸福感”的提出,反映出国家在大力发展经济,实现国富民强的过程中,更加尊重人性、更加重视民生,体现了国家百姓利益至上、发展是为老百姓发展的根本理念。

  今年地方“两会”中,“幸福像花儿一样”开遍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和地方“十二五”规划。北京吁求“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广东期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建设幸福广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庆要成为“居民幸福感最强的地区之一”……也有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产生了:究竟什么是幸福?如何评判幸福?

  金志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对幸福感的评判权要掌握在公众手中,不能“被幸福”。金志国坦言,“我一直坚持这样一个观点,最朴素的道理最深刻。什么是幸福?老百姓吃喝放心、呼吸舒心、工作安心、腰包鼓起来对未来没什么好担心、让需要帮助的人开心,这就是最基本的幸福。”

  企业是国民幸福的“制造工厂”

  “在政府为提升百姓幸福感竭尽全力的同时,企业也应该主动承担责任,不能等待。”金志国话锋一转,把幸福话题引到了企业身上。他说,在建设“幸福中国”的大道上,企业不能当看客。“有的人可能认为,建设幸福社会是政府工程,关企业什么事?可在我眼里,企业是不可缺少的主角。我们生活中吃的食物、喝的饮料、穿的衣服、住的房子、开的汽车,总之衣食住行,都是企业制造的。可以说,企业制造了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的品质,更影响着我们的幸福生活所赖以生存的大环境,可以看做是‘制造幸福’的大工厂。”

  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企业,从价值观来讲,无非是一个字——真。“真”的含义是真实、真诚;从做事的规则上来讲,也无非是一个字——善。“善”的含义就是做善事。做人真了,做事才善,当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匹配起来,这种和谐就是我们追求的“美”。“真善美”,这既是做人之道,也是经商之道。“真善美”是企业经营哲学的核心,也是构建新商业文明的核心。

  在创建“幸福中国”的大道上,企业作为“制造幸福”的工厂,必须回归“真善美”的基本理念。有责任的企业图其义,无责任的企业图其利。作为负责任的企业公民,企业有责任有义务用“真善美”的价值观给百姓的幸福生活创造“快乐”体验。

  四次食品安全的“良心提案”

  网上有个热帖,中国人在食品中完成了化学知识的全面普及:从大米里认识了石蜡、从火腿里认识了敌敌畏、从咸鸭蛋和辣椒酱里认识了苏丹红、从火锅里认识了福尔马林、从银耳和蜜枣里认识了硫磺、从牛奶中知道了三聚氰胺,近期又从大米里认识了镉……这虽是调侃,但却反映出个别食品企业对百姓健康的无视。

  在产品品质上,消费者与时间是最好的法官。作为具有百年历史最早走出国门的中国品牌之一,青岛啤酒远销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历了欧美国家最严格的食品质量体系的检验,获得了全球消费者的认可。尽管是外国超市货架上价格最高的啤酒之一,青岛啤酒出口量一直保持中国和亚洲啤酒出口量首位。

  青岛啤酒公司董事长金志国始终认为,青啤人是用责任和良心让全球消费者在百年历史中,入口放心。这种责任管理和制度管理相结合的模式,让青岛啤酒成为食品安全管理的样本。早在2005年,身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的金志国就提出了加快食品安全立法的建议。以后的3年中,金志国又连续3次在全国人代会上呼吁加快食品安全立法,直到2009年这部关系民生的重大法律的出台,给食品安全一把“尚方宝剑”。

  “环境福利”青啤先行

  工业生产新技术的应用,很大程度的破坏了大自然的平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百姓的幸福生活。若喝不上干净水,呼吸不到新鲜空气,幸福又从何谈起呢?

  国家和地方政府越来越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倡导绿色GDP。很多企业也自觉走上了循环经济的道路,争当“绿色达人”。以青岛啤酒为例,持续为环境的改善做出贡献是青岛啤酒可持续发展战略里的核心内容。“管好一瓶啤酒的碳足迹和水足迹”是青岛啤酒公司的长期坚持,与此同时,公司还在业内率先搭建了适合低碳时代发展的“低碳运营模式”,带动上下产业链齐行动,成为低碳经济的领跑者。

  而身为青啤公司董事长的金志国,在连续两届人大代表的任职期间,多次提出《关于加快<循环经济法>立法的议案》,引起其他代表和立法机关的关注。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法(草案)》时,金志国作为议案领衔代表列席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并在审议中作了重点发言,对《循环经济法》出台付出了大量心力。

  让员工幸福的成长样本

  国家一直在强调,发展的目的是增进国民的福祉,强调“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在这方面,国家和政府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公司是员工安身立命的依托,是职业发展的基础,是事业成功和自我实现的舞台。对员工负责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第一要素。近年来,恶意裁员、拖欠工资、工伤事故等现象时有发生,也出现了骇人听闻的富士康“12连跳”的恶性事件。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如何提升员工的职场幸福感?对企业来说,是一个社会的大考题。通过做大“企业”把“人”做大,通过做大“人”把“企业”做大,是青岛啤酒100多年来的一贯追求。

  在2009年经济危机的寒冬中,青岛啤酒不仅坚持“不减人、不减薪”,同时还出台新的政策,继续提高员工的薪酬福利。2009年职工薪酬较2008年增长13.64%;另外,青岛啤酒还推出了“金麦穗”特别分享计划,通过建立公司一体化的价值创造与分享机制,让员工充分参与公司的价值创造分享。

  如何给员工幸福?金志国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真正有用的是把打开幸福之门的“金钥匙”交给员工,打开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孙丽红刚来青啤时,只是一名普通员工。在一次青啤面向全体员工的公开竞聘中,她脱颖而出,凭借自身出色的能力和过硬的专业素养以及创新意识,在法律事务总部部长竞聘中胜出,成为当时企业最年轻的部长,那年她才27岁。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能让员工在一个企业找到归属感,也能激发他们对事业成就的追求。青岛啤酒多次荣获“中国最佳雇主企业”称号。

  让公众幸福的快乐故事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中,社会救助是政府的一种责任与义务,保障弱势群体的日常生活,保证社会的公平和稳定发展,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青岛啤酒始终不忘回馈社会,关注社区和公众的需要,真诚奉献,做有责任感的企业公民。这几年,青岛啤酒公司不但晋升世界啤酒前6强,在践行社会责任比如抗震救灾、扶持教育、节能环保等方面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7次荣获“中国最受尊敬企业”殊荣。

  四川汶川地震,青岛啤酒捐款1300多万元,全面启动了对地震灾区儿童的“心理援助”计划;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青啤公司第一时间捐款200万元,用实际行动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对灾区重建的支援;通过创建 “青岛啤酒QSL青少年体育发展基金”,在上海、吉林、湖南、湖北、广西、广东、四川等地进行了募捐和捐赠。目前,基金已募集到近4200多万元的善款,为200所希望小学提供了体育器材和设施。青岛啤酒用“快乐篮球支教”等新的方式对“希望工程”进行支持;另外,青岛啤酒还针对四川地震灾区儿童展开了“心理援助”计划;为百姓“安居工程”和残疾人“托养工程”捐助资金、设立了奖学基金帮助莘莘学子等等,把爱心触角延伸到社会各个层面。

  近年来,青岛啤酒一直着力构建“和谐价值链”,带动供应商和经销商共成长。比如青啤帮助酒花供货商改善烘焙技术,与供应酒瓶的企业共同技术攻关,与易拉罐生产企业联合试验,同时,还手把手的指导经销商如何经营管理。以和谐共生为感情纽带,实现双赢多赢。

  仁心厚爱不因成功而泯,反而更加炽盛执着,青啤这种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心髓的坚定信念,正是身为“企业公民”最可贵的品质。

  翻开青岛啤酒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一张张笑脸映入眼帘,有公司高管、有基层员工、有供应商、有经销商、有啤酒爱好者、有灾区的孩子、有受捐助的学生、有公司赠送奥运门票的普通人家……快乐——公司为社会奉献的这一核心产品,在一张张笑脸上传递。

  金志国认为,“为生活创造快乐”是青岛啤酒的使命,全体青岛啤酒人要以阳光的心态,用创造性的方法使企业发展壮大,对利益相关方和生活的世界产生积极的影响。

  从企业基层尽责,让幸福真正可见可摸可感

  2008年,作为极少数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青啤董事长金志国曾写下这样的卷首语:“一个负责任的社会公民,不能立足于索取,而是要负责任地推动商业生态环境的持续优化,更有责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成为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关键参与方和贡献者。”

  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企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不是单纯的经济单位;企业是员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组织,不是雇主借以挣钱的机器。企业的目的不是利润,企业的目的存在于外部,存在于社会责任之中。

  如何让幸福落地,让看不见的幸福,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以金志国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家们用自己的行动和态度给出了让幸福落地的最给力注脚。那就是——提升民众幸福感,不单单是政府的一项考核指标,而是全社会的一项大工程,企业绝不能袖手旁观。提升幸福指数,企业不能只当看客!

作者:朱文达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09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