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宁波检验检疫局五年工作巡礼(2006~2010年)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五年来的实践探寻了具有宁波检验检疫特色的客观发展规律,积累了宝贵的基本经验。一是必须始终坚持质量与责任,坚定不移地高举“以质取胜”旗帜,发扬“大质量”的主人翁精神,依法行政、忠诚履责、保国安民,坚决维护好国家经济和生态安全、维护好人民根本利益。二是必须始终坚持服务与争先,坚定不移地强化“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体现管理”的理念,创新管理、优化服务,不断提升检验检疫工作效能和作用。三是必须始终坚持改革与创新,坚定不移地坚持“争创一流、走在前列”的发展目标,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推动宁波检验检疫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四是必须始终坚持协作与凝合,坚定不移地坚持“大质量、大合作、大发展”的理念,全方位地推进和深化系统内、地方上的合作,吸纳社会力量,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五是必须始终坚持关爱与和谐,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人为本、以文化人、以文促检,努力营造上下齐心、内外和谐、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十一五”回眸

  把关成效进一步显现

  业务总量大幅增长。“十一五”期间,宁波检验检疫局(以下简称宁波局)业务总量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共检验检疫出入境货物242.42万批,货值2256.76亿美元,检验检疫出入境人员286.90万人次、检疫出入境交通工具3.0万艘(架)次、集装箱2824.01万标箱,检验检疫收费达22.3亿元,较“十五”期间分别增长78.20%、153.77%、89.55%、50.08%、180.44%、65.73%。签发各类产地证书175.11万份、签证金额489.03亿美元,较“十五”期间分别增长76.95%和113.99%。检验检疫发现不合格货物17955批、金额134.12亿美元,从出入境人员中检出各类监管疾病及阳性指标者6441例,从出入境交通工具、集装箱、木质包装中共检出医学媒介生物24.9万只,有害生物879种2.74万种次;其中,南部松齿小蠹、大豆南方溃疡病菌、大豆北方溃疡病菌、美澳型核果褐腐病菌等有害生物均系国内首次截获,还检出全国海港口岸首例入境船员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在全国口岸中查获首个进境集装箱携带疑似鼠疫染疫鼠案例,有效维护了国门安全。查处各类行政违法案件6685起,共处罚金2860.9万元,查处了“9·12出境集装箱爆炸案”、出口“黑心棉”、买卖伪造检验检疫证单等一批大案要案,获得了“全国质检系统依法行政先进单位”等荣誉。

  口岸公共安全防控成绩突出。积极做好甲型H1N1流感、汶川地震灾害等一系列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和奥运及世博安全保障工作。制定30多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开展核与辐射、生化安全等系列演练,形成严密的应急工作体系。加强口岸传染病防控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投入,宁波局传染病检测实验室、大榭公共卫生与食品安全检测中心分别纳入宁波市流感检测网络实验室,大榭口岸积极创建国际卫生海港已进入迎接国家质检总局和世界卫生组织验收阶段。

  专项整治成效明显。深入开展质量和安全年、质量提升活动及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5+2”进出口重点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天平天罡行动”等一系列专项行动,打响质量安全攻坚战和持久战,取得“五增一转”的明显成效。

  监管能力进一步提高

  监管重点逐步转移。监管的重心进一步向安全、卫生、环保、健康、反欺诈和涉及国计民生等方面转移。监管的理念从重检验向重监管转变。“出口侧重服务、进口侧重把关”的理念进一步明晰,出口监管中,更加突出企业的主体责任;进口监管中,强调政府的把关职责。加强了玩具、服装、机电、铁矿石、原油、废物原料等产品的检验监管,强化对省、市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进口成套设备把关。加强报检管理,全面实施凭证报检制度,严格代理报检单位监管。开展对12大类商品及纳入法检目录商品的监督抽查工作。全面规范高风险货物进口转检工作。试点设立认证执法监管平台,初步构建起检验检疫认证全过程执法监管长效机制。

  监管手段进一步提升。电子监管推向纵深,出口电子监管系统上线企业已达8945家,出境货物累计185.80万批,视频监控系统已接入企业178家计638点。信用管理成效显著,受国家质检总局委托开发企业信用管理系统,对9类企业实施差别化管理;开展“诚信百佳”企业评选活动,开通“进出口企业质量信用网”。执法稽查日趋完善,共开展出口退运货物追溯调查3023批次;率先实施企业诚信守法稽查,实现对逃漏检等企业违法行为的全方位监管、全流程控制。率先探索实施“进口全申报、出口全备案”制度,全面掌握入境货物和出口企业信息,为分类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大力推进认证执法监管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行3C免办电子审批系统。有效开展管理体系认证有效性监督检查、强制性认证产品入境监督抽查,进一步强化强制性产品入境验证。

  监管模式进一步创新。在全国系统中率先对出口工业品企业实行“三管理”的新型检验监管模式,为全国出口工业品分类管理办法有效推进提供了范本,宁波地区3821家出口工业品生产企业已全部纳入“三管理”模式。出口商品质量许可制度实现向注册登记制度转变。出口食品卫生注册登记工作有效开展。出口食品农产品生产企业分类工作全面推开。开发出口食品农产品风险管理系统,实施动态管理。探索实践食品农产品原料基地“区域化管理”体系,备案基地30家、面积2.4万亩。在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等特殊监管区全面推行“进区备案、出区核销”检验检疫新模式。大力推进“通关单联网核查”、“电子证书核查系统”等把关机制,检验检疫审派单流程改造朝着高度集中、高度控制、高度开放的方向迈进。将口岸监管场库从40家优化整合至24家,实现口岸业务定点集中查验。

  监管的合力进一步形成。与兄弟口岸局和地方政府部门开展互助协作,建立起公共突发事件区域联防联控机制。与浙江、江苏、上海等直属局签署合作备忘录,开展信息资源共享、技术资源互用、监管服务互动。加强与广西、新疆等直属局的对口协作。与宁波港、雅戈尔等企业签订协作备忘录,深化检企互动。向地方党委政府及时主动通报区域进出口产品质量状况,向外贸企业和行业大力宣传检验检疫质量安全工作政策,向社会公众开展“走进检验检疫关注质量安全”系列宣教活动,与新闻媒体协同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营造全社会关注质量安全的良好氛围。“产区政府负责、企业严把质量、检验检疫监管、相关部门齐抓、行业协会协调、社会力量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机制逐步形成。

  服务效应进一步显现

  大通关服务形成规模效应。协同浙江省“两关两检”全面实施浙江省域出口商品直通放行机制,惠及全省两万多家企业。大力支持宁波构筑国际航运服务平台建设,口岸查验等主要业务占整个宁波口岸业务的65%左右。加大对优惠原产地业务的宣传力度,多渠道、多方式帮助企业积极利用原产地证优惠政策扩大对外出口。在镇海口岸推行进出口船运废金属24小时检验检疫机制,解决镇海港口因潮汐带来的进出口货物船舶靠泊作业难的问题。完善进口废物原料检验检疫的“三集中”模式,减少调运集装箱的次数,提高通检效率。创新“五早”介入进口成套设备监管,支持奇美电子、镇海炼化等大企业的重大项目建设,为重点行业科学发展保驾护航。积极做好浙洽会、消博会、食博会等大型展会的服务工作,促进会展、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力助宁波梅山保税港区建设通过国家11部委的联合验收并封关运作。出台政策支持推进宁波杭州湾新区、保税物流园区、镇海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区域的开发开放,提升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技术服务产生乘数效应。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积极开展“手牵手心连心,与企业共渡难关”、“检企同心、共促发展”、“质量提升服务进千企”等一系列的主题帮扶行动。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减少检测项目,降低检测频率。配备高端检测设备,研发新技术,新开验项目2000多项,扩大检测覆盖面。搭建标准服务平台、采用检企联合制标等方式,帮助企业占据行业制高点,企业和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显著提升。积极稳妥地发展对外注册工作,帮扶和促进地方经济和“三农”经济的发展,截至“十一五”末,宁波地区共发展对外注册企业91家。

  信息服务形成品牌效应。设立WTO办公室,组建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专家队伍和工作网络,在系统内和地方上率先组织对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的收集、研究和发布,形成每日即时更新“WTO检验检疫信息网”、每周发布《技术性贸易措施最新通报》、每月大众传媒报道、每年出台《宁波技术性贸易措施年度报告》的立体式信息服务平台,建立起涵盖宁波市2000余家外贸企业“千点工程”的信息直通点,开展双向互通,成为宁波70%以上的外贸企业和行业协会获取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的主渠道和区域外贸应对日本“肯定列表制度”,欧盟双指令、REACH法规、EuP指令等重大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主导力量。

  科技实力进一步增强

  科研创新成果丰硕。举全系统之力开展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修订完善科研工作室等系列规范,开展科技周暨实验室开放月活动,科技引领发展已成为全局共识。主持起草制(修)订国际标准两项、国家标准58项,实现了零的突破。主持或参与国家质检总局科研项目41项,主持起草行业标准99项、在浙江省科研立项7项,同比分别增长85.7%、154.5%、200%。7项成果获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奖”,两项成果获宁波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国家质检总局优秀科技论文奖、省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22篇次,获得国家专利14项。铁矿石检测中心正式进入ISO全球名录,并成为SAC/TC317全国铁矿石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1名技术人员被聘为检验检疫系统首位ISO注册专家。北仑检验检疫局策划出版9部共计350万字的铁矿石检验系列丛书,推动铁矿石检验向学科化方向发展,被评为“全国质检系统科技兴检先进集体”。与浙江大学、宁波大学、中国计量学院等校(院、所)广泛签订了科研合作协议。

  实验室建设取得新突破。新建光电实验室、汽配实验室、保健中心PCR实验室等9个实验室,新增化危、光电电气、汽配、水产品等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投入成倍增长,新增设备3507台(套),总值2.7亿元。科技队伍进一步壮大,全系统共有技术人员535名,其中高级职称33名、中级127名,博士8名、硕士88名,较2005年分别增长36.13%、32.75%、37.50%、7倍、1.2倍。“技术大中心”格局基本形成,“五统一”的大中心体系已覆盖宁海、大榭、奉化、象山四个分支局。利用信息化手段搭建数字化实验室平台,基层实验室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实现实验室运作的规范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无纸化。与中国检科院、雅戈尔集团、浙江理工大学等合作建设了实验室或研究所,与ITS建立了纺织合作实验室。

  信息化建设全方位推进。新增信息化应用系统70多个,覆盖业务应用、行政管理、电子政务三大领域。建成以CIQ2000为核心的电子检验检疫系统群,自主开发进出口企业诚信管理系统、出口退货追溯调查管理系统等系统群,为提升监管能力提供有力支撑。自主研发电子转单短信申报系统、检务审单预警系统、电子派单排队系统等信息化应用系统,研发并试行“检验检疫区域一体化”和“检验检疫流程管理”信息化工作机制。开发应用第一代内部事务管理系统,并升级为功能更为齐全的综合行政管理系统。打造集信息发布、网上办事、互动交流等功能的门户网站以及子网站群平台。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大跨越。

  队伍建设进一步推进

  机构建设有新进展。新增穿山办、通关办、国航办等5个行政正处级机构,增设12个行政正科级机构、6个事业检测机构、8个事业科级机构、两个社团组织。顺利完成中检认证集团宁波有限公司的重组工作。成立宁波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争取到地方事业编制50名。成立第三方检测机构两家。截至目前,共有机构57个,较“十五”末增长8个。

  人员队伍进一步充实。新增正式在编人员192人,总数达899人;其中,博士11人、硕士208人、本科569人,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全系统人员的比例达87.7%。提拔处级领导干部36名、科级领导干部91名,组织实施处级干部竞争上岗两次、科级干部竞争上岗3次,产生11名处级、9名科级干部。26人获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15人获得副高级资格、两人获得正高级资格。举办系统内各类培训班、讲座326期,培训9475人次,选送1031人次参加国家质检总局和地方的各项培训。完成以检务岗位能力认定为代表的19个重点检验检疫业务岗位的能力认定工作,1032人次通过认定,队伍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

  内部管理进一步规范

  机制改革深入推进。实施“管检适度分离”机构调整和业务管理体制改革。厘清工作职责、再造工作流程、优化资源配置,机构职能逐步转变,真正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检验检疫、一次放行”。局机关业务执行功能稳步剥离或下放,管理模式基本实现由管理执行型向管理型转变。

  业务管理科学规范。全面梳理“三检合一”以来出台的2660个业务文件,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深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创建“三效合一”的工作质量稽查模式,完善工作质量控制体系。开展工作质量稽查166次,查找执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业务工作质量和依法行政水平稳步提高。建立问题检出率季度分析制度、出口工业品质量和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充分发挥业务统计的质量管理和信息服务功能。加强检务业务管理,提升窗口服务能力。

  行政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形成全系统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一体化管理、持续有效运行的良好格局,开展绩效管理考核,实施公文处理及档案管理电子化管理,推行“无会日”等新举措,机关行政效能进一步提升。财务保障经费大幅增长,“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经费9.00亿元,同比增长113.17%,累计争取地方资金1.42亿元。政府采购质量与效率明显提高,建立局评审专家库,优化采购流程,节约政府采购费用2,066.07万元,节约率达6.49%。“十一五”末,国有资产总值达11.47亿元,同比增长193.35%。试行后勤服务社会化管理。基本形成与事业发展和地方社会发展基本相适应的、稳定的离退休人员管理体系。基本建设有力推进,完成局本部大楼各项移交、验收、评审工作,北仑检验检疫局综合实验楼完成土建工程,鄞州检验检疫局综合实验用房工程办结用地许可证,镇海检验检疫实验楼进入土建施工阶段,机场办项目前期进展顺利。推进事(企)业单位激励机制改革试点,增强各企事业单位成本核算、业务开拓等市场运作意识。建立健全企业用工制度,完善企事业单位岗位绩效考核制度,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体系基本健全。

  单位软实力进一步提升

  文明创建扎实推进。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主题党性党风教育活动。继续开展机关党建“五个一”工程建设,各地局党组织改为宁波局机关党委垂直管理,5个党支部改建为党总支,新发展党员117名,各级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显现,获得宁波市机关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宁波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全国质检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成立局团委,对各分支局团支部实行垂直管理,局团委三次获得浙江省先进团组织称号。宁波局获得宁波市文明单位、宁波市文明行业、浙江省文明单位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北仑检验检疫局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2007年度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先进单位。慈溪检验检疫局、余姚检验检疫局、鄞州检验检疫局、北仑检验检疫局被命名为浙江省文明单位,宁海检验检疫局、奉化检验检疫局、大榭检验检疫局、象山检验检疫局被命名为宁波市文明单位,全行业的文明单位建成率达100%。群众创建成效明显,创成全国青年文明号5家、全国巾帼文明岗1家、省级青年文明号13家、省级巾帼文明岗10家。群体工作蓬勃开展,举办3届职工运动会、单项体育赛事12次、大型文艺演出17场,获得“全国模范职工之家”、浙江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等称号。

  文化建设成效显著。以“出入有境、服务无境”等精神理念为核心的宁波检验检疫文化体系不断完善,成为系统内外一张名片。创办《检验检疫人》杂志和“品质文化传播网”,形成立体式的文化传播架构。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党建、青年、廉政、部门等子文化得到了全方位的培育和发展,文化建设深植于心、外化于行,渗透到中心工作中,涌现出“十年十人”、“青年岗位能手”等先进标杆,全局上下关爱和谐、创先争优的氛围日益浓厚。获得“全国质检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浙江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奖”、“宁波市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等荣誉。

  党风廉政建设扎实推进。建立党风廉政建设管理体系和惩防体系,制定加强领导干部监督和管理的系列制度,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更加科学严密。出台廉政建设监督办法,建立廉政预警工作机制,对重大工程、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过程监督。审计监督工作形成特色,在坚持“逢离必审”基础上,创新地开展了领导干部任中审计,前移审计监督关口。预防宣教工作扎实有效,“纪律教育月”活动丰富多彩。廉政文化深入开展,成为浙江省廉政文化“进机关”示范点。政风行风不断优化,“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办事窗口)”创建成果丰富,全系统已有浙江省先进单位两个、宁波市示范单位两个、宁波市先进单位3个、县区级先进单位5个。社会形象不断提升,顾客满意度由2006年的94.6%上升到2009年的98.4%。全系统没有发生一起违法违纪案件。

  系统内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业务总量上升到全国35个直属局的第七位。电子检验检疫、企业诚信管理、出口退货调查等成功经验为国家质检总局所肯定并推向全国系统。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宁波国检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宁波品牌。出口工业品“三管理”、出口食品农产品原料基地“区域化管理”、行政执法责任制、党风廉政建设等多项工作在各级各类会议上进行经验交流。

  内外联动逐步加深。全面建立检政、检关、检贸、检农、检检、检企、检卫、检商、检警等合作架构,合力推进大质量工作机制。政务信息“以文辅政”功能得到有效发挥,累计获得国务院领导批示6条次、省领导批示36条次、市领导批示32条次;对外宣传深度广度进一步拓展,通过新闻发布会、走进现场、网络直播等活动,与社会各界积极互动,提升了宁波检验检疫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发挥职能作用,第一时间积极参与“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防疫工作,以技术优势出色地帮扶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获得中央六部委联合授予的“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宁波市服务企业促发展集体三等功等一系列重要荣誉。

  五年来的实践探寻了具有宁波检验检疫特色的客观发展规律,积累了宝贵的基本经验。

  一是必须始终坚持质量与责任,坚定不移地高举“以质取胜”旗帜,发扬“大质量”的主人翁精神,依法行政、忠诚履责、保国安民,坚决维护好国家经济和生态安全、维护好人民根本利益。

  二是必须始终坚持服务与争先,坚定不移地强化“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体现管理”的理念,创新管理、优化服务,不断提升检验检疫工作效能和作用。

  三是必须始终坚持改革与创新,坚定不移地坚持“争创一流、走在前列”的发展目标,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推动宁波检验检疫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是必须始终坚持协作与凝合,坚定不移地坚持“大质量、大合作、大发展”的理念,全方位地推进和深化系统内、地方上的合作,吸纳社会力量,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五是必须始终坚持关爱与和谐,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人为本、以文化人、以文促检,努力营造上下齐心、内外和谐、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十二五”展望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将国家质检总局统一部署与省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有机结合,高举“以质取胜、保国安民”旗帜,深入实施浙江省委“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全面实施宁波市委“六大联动、六大提升、六个加快”战略,坚持“争创一流、走在前列”的发展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实现管理模式转型为主导,以创先争优为动力,加快实施“以质取胜”、“法治立检”、“科技兴检”、“人才强检”、“以文促检”等战略,改革创新、真抓实干、锐意进取、创先争优,建设长三角区域沿海口岸一流的直属检验检疫强局,全面提升检验检疫工作质量和监管服务的水平,努力为促进浙江省、宁波市开放型经济转型发展,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和宁波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作出更大贡献。

  发展目标:做强“五型”检验检疫

  ——做强“法治型检验检疫”

  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施检。强化依法监管,全面履行法律法规赋予检验检疫的职责。深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依法行政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促进依法行政水平稳步提高。坚持以质取胜、保国安民。坚持诚信执法、文明执法,营造公平、公正、公开、诚实、高效的检验检疫法制环境和进出口秩序,提高检验检疫法治公信力。

  ——做强“服务型检验检疫”

  坚持执法为民,服务至上。围绕“公开、透明、廉洁、高效”原则,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功能、优化服务举措、提升服务水平。始终秉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体现管理”的核心理念,优化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模式,改革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水平,切实转变作风,推动“检企同心、检贸共荣”,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科学转型升级和对外贸易便利化。

  ——做强“科技型检验检疫”

  坚持科技兴检、人才强检。始终高举“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大旗。坚持科技创新,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注重“检学研用”相结合。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和实验室检测技术保障作用。完善检测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科技创新平台。建立健全科技奖励激励机制。营造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尊重人才的浓郁氛围,形成科技要素有效整合、创新源泉充分涌流、科技活力竞相迸发、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科技成果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

  ——做强“智慧型检验检疫”

  坚持信息化带动发展战略。整合资源、内外联动,信息共享、开放包容,统筹兼顾、互联互通,打造电子检验检疫内外体系。以信息化带动知识化、规范化、便利化,实施知识管理,增强智能、共享、协同,促进学习型组织建设。融入区域智慧城市建设大局,推进智慧物流、智慧口岸建设,再创发展新优势,抢占发展制高点。

  ——做强“品质型检验检疫”

  坚持以文化人、以文促检。大力弘扬“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宁波城市精神和“出入有境、服务无境”的宁波国检精神。切实增强“大质量”的主人翁意识和创先争优、崇检尽责、和衷共济的集体荣誉感。地域文化和行业特质有机交融,着力培育独具特色的宁波检验检疫卓越品质文化。建设政治坚定、素质过硬、技术精湛、清正廉洁、创先争优、团结和谐、开拓创新的一流检验检疫干部职工队伍。提升工作品质、队伍品质,打造宁波检验检疫特色品牌。

  具体目标:实现“八大提升”

  ——质量监管能力持续提升

  “质量是基础、安全是底线”的理念和意识进一步强化。业务配置布局更加科学合理、质量监管效能持续提高,检验检疫业务深度融合,实现出口向产地集中,进口向口岸聚集。检验检疫问题检出率居全国系统前列。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口岸公共卫生体系;宁波空海港口岸核心能力全部通过国家质检总局考核达标;在大榭港创国际卫生港的基础上再创建1~2个国际卫生海(空)港;“专家-骨干-一线人员”三级人才库的专业梯队初步建成;建立起相对完善的交通工具、集装箱业务管理体系及相应信息化管理系统。动植物疫情疫病和有毒有害物质防控体系更加健全,食品农产品安全监管机制、风险预警机制、可追溯机制体系更加完善,“出口食品农产品风险管理系统”应用到整个辖区的全部产品,“区域化管理”模式全面推开,源头质量安全监管功能、风险分析功能、快速反应处置功能得到强化。出口工业产品检验监管“三管理”模式更加完善,进口工业品监管实现检验检疫一体化。内部工作质量管理体系更加健全。区域内行政监管合力进一步形成,企业“质量第一责任人”意识更加强化,社会质量安全意识持续增强。系统性、区域性质量安全问题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外贸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区域外贸检验检疫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进出口检验检疫把关更加合理有效,“出口更加注重服务、进口更加注重把关”理念不断深化,公共突发事件应对更加快捷有效,经济和生态安全保障有力。口岸验放机制不断完善,口岸通检流程持续优化。宁波口岸大通关服务覆盖范围进一步延伸,出口直通放行比重逐年提高。技术检测服务、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服务、检验检疫各项政策服务更加有效。检验检疫对外贸的服务呈现宽领域、深层次、长效应的格局,有力促进区域对外开放和外经贸事业发展的实力提升。

  ——科技引领支撑作用持续提升

  实验室布局更加科学合理,“技术大中心”格局基本建成,新增2~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十二五”期间争取承担国家标准起草任务20项、省部级科研立项10项,力争获得省部级奖励6项。科研成果转化及推动检验检疫实际工作成效明显。造就一批学术造诣较高、学科分布齐全的科研团队,涌现一批系统内相关技术领域的知名技术专家,力争有6名专家进入国家质检总局或国家认监委技术专家库。“检学企研”科研合作机制更加完善,筹建优势专业博士后流动站,铁矿石检验检测等学科建设水平居全国系统前列。检测机构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入,积极探索组建并建成国内外知名的第三方检测机构。

  ——信息化效能持续提升

  建设起技术集成、综合应用、高效安全、动态发展的,具有宁波“智慧”特色的电子检验检疫体系。利用信息化推进检验检疫业务深度整合,实现进出境货物作业流、检验检疫监管工作流、实验室检测数据流的关联与整合,实现信息资源高度整合的综合应用。引入知识管理的理念,建成集内部信息发布、知识交流、事务处理、绩效考核、ISO9000质量管理、能力管理等功能的综合行政管理系统平台。扩大与地方电子平台合作,推动口岸联检部门数据共享联合执法,实现检验检疫对货物及物流过程的全过程和信息化管理。搭建对外综合服务平台,门户形象展示、在线查询、网上办事、检企互动等功能得到充实和推广应用。

  ——队伍结构和素质持续提升

  机构编制布局更为科学合理,建立起与管理型局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十二五”末全局在编人员总量超过1000人,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85%以上,其中研究生学历达到35%以上,专业结构和年龄层次分布更趋科学合理。岗位能力认定、综合业务素质培训持续推进,综合管理、行政执法、专业技术等不同领域的培训得到全面强化,队伍专业素质持续提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离退休工作满意率持续提高。

  ——企事业发展能力持续提升

  建立起与宁波检验检疫事业发展相适应的事(企)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企事业单位功能定位更加准确,业务层次更加明晰、主体业务更加突出、综合实力更加强大;市场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和能力明显提升,“十二五”期间,力争在系统内和地方上形成2~3个知名服务品牌。改革创新力度更大,配套机制保障更有力,全局上下在政策、人员、财务、技术、设施等方面给予的保障和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支持氛围进一步浓厚。

  ——管理保障水平持续提升

  根据上级统一部署完成宁波局“机构更名、职能调整”工作,建立起与管理型局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局机关完全转型为管理局、行政编制数占总行政编制数的比例降低至30%左右。前瞻性政策研究职能进一步强化。构建起科学合理的新业务格局,提升运行效率。建立起具有宁波检验检疫特色的综合行政管理体系,形成决策研究、执行落实、监督稽查与精简、统一、效能相协调的行政管理机制。财务预算编制更加科学规范,经费保障力度持续增大,国有资产持续增值,监管更加科学有效。“十二五”期间检验检疫规费同比增加3亿元,财政预算经费增加0.7亿元,国有资产总值增加9亿元。财政资金政府采购覆盖面达到100%。基本建设持续推进,完成北仑检验检疫局、鄞州检验检疫局、镇海办、机场办等综合实验用房建设。

  ——精神文明水平持续提升

  “以质取胜、创先争优”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宁波检验检疫文化持续渗透,知识管理创新成果显现。党建文化品牌进一步形成,群团工作桥梁纽带作用有效发挥,“大政工”格局基本形成,全局上下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幸福感、归属感明显上升。精神文明创建全方位推进,“文明窗口”、“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岗”和“工人先锋号”等文明载体的成果数量和层次有新提升,结对共建不断深化,宁波局力争创建成为“全国文明单位”。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党员干部教育和监督力度持续加大,廉洁自律意识普遍增强,反腐倡廉科学化、制度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各级领导干部齐抓共管党风廉政建设合力进一步形成,队伍管理廉政风险降到最低。行风民主评议保持全市前列,社会满意度保持在95%以上,顾客有效投诉率控制在0.5%以内。

作者:宁波检验检疫局 来源:中国国门时报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06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