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2010年工作综述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2010年10月28日,国际认可论坛(IAF)和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LAC)联合年会举办期间,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兼国家认监委主任孙大伟(左七)、认可委员会主任王凤清(右七)与IAF、ILAC、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国际电工委员会(IEC)、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世界反兴奋剂组织(WADA)、全球良好农业规范(GLOBALG.A.P)等国际组织官员合影留念。

  2010年主要工作进展

  2010年,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总体部署,以开展“质量提升”活动为主线,将认可业务工作同“质量提升”活动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扎实推进认可业务,在提高认可工作质量和有效性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一)扎实开展“质量提升”活动

  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总体安排,认可中心借鉴2009年“质量和安全年”活动工作机制,组织成立专门机构,制定了具体方案,将2010年重点工作纳入到“质量提升”活动平台上来,确定、分解并实施了26项主要工作任务,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是开展了列入国家质检总局“质量提升”计划的第三个世界认可日宣传相关活动,体现出规格高、范围广、影响大的特点。在国家认监委的组织领导下,6月9日前后,全国有24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质检部门举办了相关活动,相关宣传报道网页约2.8万多篇,成为推动认可工作、宣传认可价值的重要平台。6月9日世界认可日当天,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在两国元首见证下签署了双边认可合作协议。

  二是10月20至29日,认可中心在上海承办了国际认可论坛(IAF)和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LAC)联合年会,来自6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160余个机构和组织的33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孙大伟,认可委员会主任王凤清,以及上海市市长韩正、副市长胡延照等先后出席会议。在上级领导和上海相关机构的直接关心、支持下,认可中心精心准备,联合年会承办工作获得圆满成功,得到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

  三是发挥认可作用,服务国家大局。顺利完成上海世博会医学实验室认可专项工作,11家世博会定点医院实验室通过认可,为确保世博会医疗检测服务的质量和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是结合大质量工作机制建设要求,顺利完成了40个委员会,包括全体委员会、6个专门委员会以及33个专业委员会的改选和换届工作。目前委员超过1000人。召开了执委会战略研讨会,研究了认可工作“十二五”发展总体思路,对下一步认可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是加强政策研究,做好规划制订工作。结合执委会战略研讨会要求和认可发展速度结构质量和风险控制研究成果,召开了认可规划制定顶层设计会等系列会议,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初步形成了《认可工作发展“十二五”规划》初稿。

  六是以“质量提升、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战略研究、政策制定为内容,召开了2010年全国认证机构认可年会,突出战略性、研究性和务实性的特点,对于下一步做好认证机构认可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配合“质量提升”活动,制定并实施了两项专项能力验证计划。进一步完善了良好实验室规范(GLP)技术评价体系,同时配合国家认监委加强对资质认定获证实验室及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积极配合国家认监委制定《食品安全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

  (二)顺利推进各项认可业务工作

  积极提供认可服务,按期实施监督复评。截止到11月30日,累计认可各类认证机构125家;认可实验室等机构4359家,其中检测实验室3688家,校准实验室552家,医学实验室69家,生物安全实验室25家,标准物质生产者4家,能力验证提供者21家;累计认可检查机构227家。

  加强制度研究,适度拓宽领域。2010年,正式受理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认可,目前认可了5家机构;组织实施森林认证机构认可,发布了认可制度规范;正式受理“能源之星”实验室认可申请;医学参考测量实验室认可、医学实验室安全认可、温室气体审定核查机构认可、IT服务认证机构认可、动物实验室认可、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认可等,目前正按照科研项目计划进行研发。

  (三)不断完善认可约束机制

  不断完善认可风险分级管理机制。认真总结2009年认可风险分级管理经验,着力提高了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和评价过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认可风险分级机制效果得到了提升。加快实施确认审核的工作。与浙江、江西、四川、山东等省技术监督局合作完成了对21家获证企业的确认审核工作,涉及6家认证机构。共对5家认证机构进行了专项监督检查,对进一步引导认证机构向正确方向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开展了对10家实验室专项监督检查试点工作,一方面规范了实验室工作行为,另一方面也为认可管理工作提供了改进空间。

  充分发挥最终用户委员会作用,召开了最终用户委员会和通讯委员会议,利用最终用户委员会工作机制,进一步增强了反馈信息的广泛性和针对性。

  加强认可风险控制研究,明确高风险认可领域,强化了评审、监督与管理措施。进一步开展了认可约束与行政监管、行业自律互动机制的研究。

  截止到11月30日,累计暂停394个机构认可资格,撤销261个,注销264个。

  截止到12月份,共受理申诉2件,均已处理完毕。经对申诉的调查内容和结果处理分析,认为认可决定适宜,证据充分,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2010年认可服务满意度指数首次达到90分以上,除“认可评审员的服务态度”较2009年的满意度指数有所下降外,其余各调查项目较去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加强和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认可政策的制定和相关工作,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认可的新趋势和前沿技术,与有关国家与经济体认可机构的合作不断加强,认可中心代表在国际组织中担任职务再添新人。在太平洋认可合作组织(PAC)召开的年会期间,中心代表被任命为PAC技术委员会副主席。完成亚太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APLAC)能力验证计划2项,新申请了3项能力验证计划。与乌兹别克斯坦、澳大利亚、瑞士认可机构签订了双边合作协议,对外签订的双边合作协议增加到11个国家的认可机构。接受、答复各类组织机构涉及出口产品合格评定结果承认的认可结果问询160余件,收到国外认可机构的合作意向20余项,涉及联合评审、见证评审和确认评审报告等事宜,已全部予以答复。接待英国、希腊、越南、澳大利亚、美国、法国等多个代表团来访。承办2010年PAC的FSMS培训研讨会、APLAC秘书处“ISO指南”34培训会议。

  (五)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和基础工作

  优化队伍建设,加强人员培训。2010年1至11月,认可中心新聘工作人员9名。专职评审员的各项管理制度逐步完善,新聘、晋级、暂停、撤销、监视、能力评价各类人员5000多人次。共举办各类评审员培训班近40期,培训人员共1200多人次。

  加强计划工作,强化科研管理。完成年度工作计划共148项;完成科技立项11项,验收11项。认可中心主持项目《食品安全实验室质量控制系列国家标准的研制与应用》荣获国家质检总局2009年度“科技兴检奖”三等奖,参与研发项目《陶瓷铅镉溶出检测能力验证关键技术的研究》荣获国家质检总局2009年度“科技兴检奖”三等奖,技术处获得2010年度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先进集体奖”,一人获得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先进个人奖”。

  加强党建工作和廉政建设。积极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完成新建党支部委员改选工作。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建立活动工作机制,以活动促支部工作整体推进、向纵深发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开展七月纪律教育月活动的通知》有关要求,组织党员干部集中学习,到北京市监狱接受警示教育。中心领导上党课,召开民主生活会,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中心第二党支部和第四党支部分别被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中心有10名同志分别被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同时,认真做好了国家认监委思想政治工作论文征集和评选活动,今年中心向国家认监委推荐论文共计16篇,有3篇获奖,其中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1名。

  加强法制工作,推动文化建设。响应上级“五五”普法工作精神,组织法律知识培训,提高了员工法律意识。加强文化建设。启动了文化建设咨询工作;组织开展职工健康知识讲座、义务植树、向玉树、西南旱区和贫困母亲捐款等各项活动,组织参加国家质检总局举办的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和第二届职工运动会,获得了三个集体项目和10个个人奖项优异成绩,以及体育道德风尚奖,增强了体质,陶冶了情操,丰富了职工文化生活。中心已经连续6年被中央国家机关评为文明单位。

  加强信息工作,扩大认可宣传。开展信息化大会战,组织完成了业务管理信息化系统进行全新开发的需求确认工作,开发完成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启动办公自动化系统开发工作,组织开展电子显示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了认可中心网站建设维护工作。及时向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上报信息。前三个季度,上报国家认监委信息27条,被采用17条。国家质检总局网站发布关于认可工作的信息报道共计9条。及时更新中心网站宣传栏目,刊发信息178条。

  (六)积极做好国家认监委委托工作

  协助国家认监委开展了对CCC指定机构和工厂检查员、食品乳产品行政专项监督检查活动,涉及28家认证机构、4家分中心和62家获证组织,投入约700个人日。

  完成了国家认监委委托的2010年资质认定二合一、三合一评审的安排工作,实施了2010年度CCC指定检测实验室专项监督检查工作,完成了对2004年以来历年度国家认监委CCC指定实验室专项监督检查记录和报告的整理归档工作,为国家认监委开展的汽车后视镜等3项CCC能力验证计划提供了技术支持。

  贯彻落实认监委、认可委、认证认可协会三方联动机制,加强了与认监委有关部门、协会相关部门信息传递交流工作,提高了信息利用效果。

  2011年工作要点

  2011年认可中心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上级机关最新部署和要求,不断完善认可服务体制机制,适度扩展认可服务领域,大力增强认可服务能力,开创认可工作新局面,推进我国认可事业持续向前发展。

  (一)围绕国家战略重点,推动认可工作发展

  2011年,认可中心要在保持传统认可领域稳健发展的同时,积极配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重点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品质量、食品安全领域相关认可科研力度,大力开展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低碳认证等认可制度的研究工作。加强与相关主管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大力推进食品、农产品认证机构认可,区域性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室、司法鉴定/法庭科学认可,建设工程、节能领域检查机构认可,以及能力验证提供者、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生产者认可制度的开展。

  按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上级要求,抓紧制定并高质量完成《认可工作“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编制和相应的实施工作。

  (二)完善认可工作体制机制,有效发挥认可约束作用

  继续完善我国集中统一的认可工作体制,充分发挥认可委员会的大质量机制平台作用,加强同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的沟通联系,争取相关方更加广泛的参与、合作与支持,提高认可结果利用度和采信度。继续加强各个层级委员会的沟通配合,完善最终用户委员会反馈机制,不断增强认可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继续完善创新认可监管机制,加大对认证机构及实验室专项监督力度,加快推进“确认审核”的运用,完善《认证机构认可风险分级管理办法》和红黄线规定,提高认可管理水平。

  继续完善认可质量和风险控制机制,深化认可发展速度结构质量分析研究工作,提高认可要求,严肃处理违规行为。

  继续改进认可评审管理和评价机制,加快评审政策研究,加紧制定《多场所评审政策》、《领域代码分类》等技术规范。

  (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

  积极主动参与国际认可事务,维护我国利益,不断提升我国认可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高度重视认可中心国际性人才培养工作,建立健全国际性人才选拔培养机制。

  全面做好接受国际同行评审各项工作,保持国际互认协议签约方资格。

  通过第二届中国能力验证论坛等国际性会议的举办,进一步推动认可工作的开展。

  (四)加强基础建设,提高认可工作水平

  加大科研投入,适应新形势需求,积极稳妥地开拓新的认可领域。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快认可业务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文档、办公自动化系统开发,有效提高认可工作效率。加强认可业务信息化统计工作,为认可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加大认可宣传工作力度,创新宣传形式,拓展宣传渠道,积极开展以“认可-支撑政府监管需求”为主题的2011年世界认可日宣传活动,提高认可社会知名度。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相关行业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保持畅通有效的沟通渠道。完善《专项监督信息沟通机制》等管理机制,加强内部沟通协调,促进信息共享。

  (五)加强能力建设,提高认可服务质量

  继续深化认可评审员管理制度改革,加强专职评审员队伍建设,构建多层次评审员结构。进一步强化评审员持续培训工作,开发针对性培训课程,提供专业、及时的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确保评审员队伍与认可业务协调发展。

  加强对客户认可规范的宣贯,组织开展认证机构特别是农产品认证机构、医学实验室和司法鉴定机构认可等方面的规范培训、技术研讨、国际交流和专题讲座,促进客户对认可要求的理解和有效实施,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

  加快文化建设步伐,按照大质检文化建设要求,积极推进文化建设提升活动,积极组织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努力营造和谐向上良好氛围。

  (六)加强班子建设,深化党建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

  加强学习,切实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进一步增强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不断改进领导作风,严格落实各项制度,继续推进班子执行力,不断增强班子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强和深化党建工作,继续突出干部作风抓转变,突出支部建设抓创先,突出党员意识抓强化,突出结合中心工作促发展,突出量化考核抓实效,将党建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积极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党内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作者:刘春潮 来源:中国国门时报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06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