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征求意见结束。在征求意见稿中,各方关注与争论的过氧化苯甲酰,依旧赫然列为面粉处理剂。这一被俗称为“面粉增白剂”的添加剂,一度饱受公众甚至专家的质疑。
有专家指出,面粉增白剂仅能满足人们对面粉“白”的要求,并无营养价值。“现在的加工工艺,完全有条件加工出足够白的面粉,没必要再使用增白剂了。”更有观点认为,长期使用“面粉增白剂”,将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针对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卫生部正在协调相关部门研究撤销过氧化苯甲酰作为面粉处理剂及其有关配套政策的情况,卫生部新闻办公室相关人士向本报记者回应道,食品添加剂目录并非一成不变。随时间推移,经严格的科学评估与研究,添加剂的增加和退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是否最终撤销,则以最终出台的标准为准。
“增白剂”原本并不为增白
“被称为‘增白剂’的过氧化苯甲酰,原本并不为增白。”中国疾控中心中毒控制中心研究员丁茂柏告诉记者,由于新磨小麦粉黏性大,缺乏弹性、韧性,烘烤面包易塌陷收缩。经贮藏后,上述问题会得到改善,这种现象称为小麦粉的后熟。过氧化苯甲酰通过改变麦粉中氨基酸的巯基键,可明显改善小麦后熟问题,从而改善新麦粉面制品口感,一般在添加后可存贮半年。“在欧美等以面包为主食的国家,过氧化苯甲酰的麦粉后熟作用远大于增白作用。”
丁茂柏研究员分析,由于新小麦中含有类胡萝卜素、叶黄素等天然色素,磨出的面粉略呈黄色,只有存放一段时间后,经自然氧化,黄色才稍有减退。这个过程不仅慢,而且不完全。“过氧化苯甲酰能释放出活性氧,面粉中色素的共轭双键结构被氧化后褪色而变白。加入过氧化苯甲酰后最快在24小时就能起作用,2周达到最高值―――这就是使用过氧化苯甲酰增白面粉的原理。”丁茂柏研究员说,普通面粉较精粉营养价值高,正因为不用买精粉即可吃到白馒头,过氧化苯甲酰到了我国,“增白”的名头就比“后熟”大得多,且一直被冠以“增白剂”的别号。
过氧化苯甲酰不是“吊白块”
“作为国家批准的食品添加剂,过氧化苯甲酰是安全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营养与食品安全专家陈君石教授曾多次公开表示,尚没有证据表明食品添加剂有害健康。记者注意到,在此次结束征求意见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功能被界定为面粉处理剂的过氧化苯甲酰,最大使用量为每千克0.06克―――此用量相比过去标准,未有改变。专家指出,依据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限量制定标准,不会出现安全问题。
近年来,三聚氰胺、苏丹红和瘦肉精事件,让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异常敏感。每提起有争议的食品添加剂,总能让消费者色变。圈内人士指出,这些事件都是将严禁在食品中使用的化工原料,当作食品添加剂使用,或以工业级添加剂代替食品级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替非法添加剂背了黑锅。“不少公众说起过氧化苯甲酰的增白剂功能,会等同于‘吊白块’。很多人痛恨‘吊白块’,同时影响了过氧化苯甲酰的声誉。”
“被称为‘面粉增白剂’的过氧化苯甲酰,本身不该成为罪魁祸首。”丁茂柏研究员指出,作为次氯酸氢甲醛,“吊白块”是一种含氯漂白剂。不仅气味难闻,且对人呼吸道有刺激,对人体具有毒性;而同具“增白”作用的过氧化苯甲酰,小鼠经口LD50大于每千克2000毫克,大鼠经口LD50大于每千克5000毫克(LD50为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最小无作用剂量,连续29天为每天每千克500毫克。“过氧化苯甲酰不致畸,也不致突变,无致癌实验报告资料。进入人体后,很快代谢成马尿酸排出体外,不在体内存留。”
与此同时,专家亦坦言,过氧化苯甲酰化学性质不稳定,在干燥状态下易燃,遇热、摩擦、震动或杂质污染等均可引起爆炸性分解,说它是“有害物质”并不为过。“但是,只有在纯度超过32%时,才达到‘有害物质’标准。目前,不仅工业所用稀释品规定纯度不超过28%,作为添加剂添及至面食中的比例,也仅为百万分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