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活日见富裕,可众多不识饿滋味的消费者,却为一种崭新的“饥饿感”折磨着。就在多数经销商为库存车苦恼时,某些抢手车型却因为车源紧俏上演着加价热潮。业内人士直言,有市无车的局面,一方面源于细分市场的快速成长,另一方面不排除厂家饥饿营销的战略部署。这个将饥饿境界发挥到极致的现象,实际上是有其“群众基础”的。一些消费者买涨不买落,面对高价仍坚持订车,加钱也无所谓。据说这笔钱不开发票,也不知最终落入谁的腰包。业内盛传一个不算夸张的说法:消费者都“等红了眼”。
不过,我想奉劝汽车销售商:乐观害死人。前段时间,有的房地产开发商也玩这套把戏。他们有意将好房子藏着掖着,故意弄出玄虚。岂不知国家新政出台,顿时让他们傻了眼,一些“珍藏版”不慎成了烂尾楼。此时此刻,消费者躲在一旁瞧热闹,那些开发商却被“饿”得嗷嗷直叫。要说车市与楼市,真像一对“亲兄弟”。他们经常一起“发烧”,一起“抽风”。
营销学家称:所谓“饥饿营销”,是指针对消费者“买涨不买跌”的心理,在产品销售上采取供应低于需求的策略,营造产品供不应求的紧俏气氛,使厂商占据卖方市场的主导地位。然而,在汽车产能过剩的今天,给消费者玩“饥饿”,就好像在餐饮一条街上不让食客进门落座。最后被“饿”死的,必将是饭店老板自己。伴随着轿车企业新产品引入步伐的加快,车型同质化倾向也越来越明显,不可复制和替代更无从谈起。此时汽车企业希望借助“饥饿营销”,通过调低产量来维持价格稳定,一定会给竞争对手机会,人家会毫不客气地抢占你的市场份额。曾有一种观点认为,饥饿营销的创意,来自“登船情结”——每位乘客都唯恐自己不能及时上船,因而常常造成场面混乱,让某些人阴谋得逞。在古代,饥饿能让饥寒交迫的老百姓造反。今天的消费者当然不会“起义”,但多数人会更改主意,另辟蹊径。尤其当消费者识破了这套市场“魔术”后,就会对汽车制造商和经销商的强势广告产生严重不信任——这恰恰是商家最害怕的。随着消费者心态的成熟,市场竞争的加剧,这个饥饿营销将是自讨苦吃。其实,对于车源紧俏的经销商而言,即使抱着大把订单,也不能心安理得。一位在售紧俏车型的经销商坦就言,订单毕竟不是实际成交,半年或一年后,车主购车的选择也有可能发生改变。
上年纪的消费者都记得,在物质贫瘠的年代,人人都有过近乎悲惨的购物经历——衣袋里永远掖着一个塑料网兜,随时准备加入排队大军。商店只要进了紧俏商品,市民立即团团包围。那时候的消费者,心里总是慌慌张张的。如今商品琳琅满目,咱们手头充裕,难道还怕谁不成?就拿买汽车来说,同一价位上,各种车型百花齐放——咱们干吗非得盯着一朵花不放?如果等得不耐烦,换一家就是了,别破坏了自己的好心情。既然人家跟咱们玩心眼儿,那么咱就陪他玩个痛快。恐怕最终被饿惨了的,就是某些心存龌龊的商家。近日报载,一家小饭馆的风味烧饼非常有名,然而店老板每天仅做1000个,多一个也不做。某日,老板对四面八方赶来的顾客拱拱手,说出自己的担心:他是害怕烧饼做多了质量差,辜负了老街坊们的心——这属于善意的饥饿营销。由此看来,饥饿营销应该分成善恶。对善的,我们感谢;对恶的,咱晾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