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在中欧食品安全和质量管理研讨会上,“可追溯性”成为一个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可追溯性是目前食品质量管理和危机控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武器。”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胡小松如是说。
欧盟委员会公使衔参赞派屈克·戴博塞在会上首次向中国媒体展示了欧盟食品与饲料快速预警系统的界面和一些统计数据。在这个预警系统中,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某一个欧盟成员国在食品中发现了问题,就会立即将该食品的产地、批次、数量和超标原因在系统中公布,而其他成员国就可以在国内立即进行该食品的监测,以防止同样问题的出现。
派屈克·戴博塞表示,支撑这一庞大系统的就是食品的可追溯性。目前,欧盟内部生产的食品已经可以做到从产地到超市,每一个环节的信息都能随时查阅,而欧盟进口的产品也必须达到一定的可追溯性,比如必须标明产地、分装商和承运商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指出,在我国正在建立的食品安全监测体系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对食品供应链进行全程监控。完善食品溯源管理是食品质量管理的必然需求。他指出,我国应结合产地认证制度,加强农业、环保等部门的产地环境监测站的建设,“从产地开始,逐步建立我国食品的可追溯系统。”
韩俊还举例说,他在国外考察期间,发现国外超市所有的食品都有一个很详细的标签,比如,一盒小西红柿的标签上就写着该小西红柿是生产在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哪个农场的第几排。“虽然我觉得这好像有些太详细了,但是从中可以看到国外的食品可追溯体系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了。”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专家胡定寰指出,传统的食品流通体系根本无法做到可追溯性,因此在食品质量管理方面就存在着致命的缺陷——出了事,找不到责任人,从而使得生产者的责任意识集体缺失。而如今,以超市为代表的新流通体系催生了供应商供货体系,使得食品供应链变得清楚而可追溯。
北京大三环食品有限公司是家乐福在北京惟一的肉制品紧密合作商。其总经理郑金秀告诉记者,家乐福从最初的考察开始,就非常重视其生产的食品的可追溯性,要求我们从原料的供应商入手,把食品加工的每一个环节都记录下来。这种要求是我们和别的超市合作时所没有遇到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