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11月22日发布的月度企业效益数据显示,今年1~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111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4%。相比从1999年到2004年的5年时间里我国工业利润的增长率都超过了40%,今年前10个月我国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率回落了一半。如此大的回落幅度,实在令人担忧。
过去20多年中国工业企业的高速发展,主要依赖于两大“引擎”:一是大量的资源型企业的发展,另一个就是制造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多种资源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靠“资源消耗”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这两年愈演愈烈的油荒、电荒,已经给这种模式亮了红灯;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也是不争的事实,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中国制造业一直徘徊在制造产业链的低端,赚的是低廉的“血汗钱”。今年以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化纤、建材、电子通信等行业利润大幅下降,也预示着这种“拼成本”的制造业,要继续扮演中国工业企业高速发展的“引擎”角色,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以上事实已经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越来越没有出路,只有通过自主创新,加大研发力度,才能提升我国工业企业的科技水平,从而降低资源消耗,提升产品的盈利能力。自主创新因此必将成为中国工业企业实现突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是不争的事实,原因主要表现在四方面:一是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其销售收入的比例,多年来一直未达到1%,而主要发达国家已达2.5%~4%。同时,国家科研经费支出偏重于高校和科研院所,而企业所占比重非常低。此外,我国企业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引进同等的技术设备,我国用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费用只及日韩的0.7%。 二是企业高级科技人员不足、流失严重。据了解,全国192家中央级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人员也只占总数的2.1%,高级技师仅占工人队伍的0.16%。并且,国有企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技术创新,人才为本。科技人员的不足与流失,无疑会大大削弱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三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发达国家80%的科研工作在大企业中完成。但我国企业研发机构数量较少,研发能力不足。四是国家相关优惠政策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国家为鼓励企业提升创新能力而制定的多种财税优惠政策,每年在各行业龙头企业、重点企业中的平均落实率都很低,企业实际享受的优惠部分也很少。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近百年世界产业发展的历史表明,真正起作用的技术几乎都来自企业。比如,通讯领域的贝尔实验室,汽车领域中的福特公司,飞机领域的波音和空客,化工领域中的杜邦和拜耳,机床领域中的西门子,计算机领域的IBM、英特尔、微软等。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具有其他各类创新机构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千千万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才能使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得到增强。为此,要想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让自主创新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新“引擎”,必须首先要把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