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我国公众素养的指数并不高,可大伙儿对一些前沿的科学名词耳熟能详——哪怕它再拗口、再高难、再不可思议。说起这话儿来,真得特别感谢那些擅长忽悠的商家。报载,自哥本哈根会议之后,“低碳经济”就变成了时髦词儿和实际行动——大小媒体言必称“低碳”,信用卡取消纸质对账单,住酒店自带洗漱用品,甚至有人夏天关空调、冬天不供暖、坚决不开车、拒穿皮夹克乃至热吻不超时。走进市场,更是感到忽如一夜春风来,低碳之“花”处处开。只见低碳食品、低碳旅游、低碳服装、低碳地产、低碳游戏纷纷拥上柜台。在一家大型商场举办的“低碳生活新主张”活动上,顾客们惊奇看到,被贴上“低碳推介标识”的商品不仅有节能电器,还有各种有机食品、祛湿滋补汤料、进口纯天然奶制品、纯植物原料的美白护肤系列新品以及环保面料的床上用品等,一下子冒出200多种!不过,很快就有人发现,凡是贴上“低碳推介标识”的商品,价格都会比同类商品贵10%左右。对此许多市民感到不舒服,大呼是“被低碳”。
权威人士一语破的,眼下商界热炒低碳概念商品,明显带有营销目的。目前国内人均收入水平不算高,追求低碳商品并愿意为低碳付费的消费者毕竟是少数。对于“低碳”产品提价,销售人员的回答为:无论是技术含量还是产品设计,低碳产品都属于“中高端”产品,价格肯定高出一截。然而,当消费者追问其产品到底采用了哪些“低碳核心技术”,销售人员则无言以对。一项调查表明:有些打着“低碳”、“节能”等概念的空调产品,通常贵上千元甚至2000多元;一台5000元左右的电视,打上“低碳”烙印后,价格便升至万元以上。其实,中国消费者对这类概念游戏并不陌生,这些年什么“绿色”、“纯天然”、“纳米”之类的新鲜玩意儿,走马灯似的在眼前乱转,最终哪个不是气昂昂地登台、灰溜溜地遁形?如果缺乏真诚的信仰和理念,没有技术和资金的投入,以及对消费者的敬畏之心,再动听的名词也只能沦为一场环保游戏——哪怕你调门起得高,脸上油墨涂得浓。真怕有一天,当消费者质问:“你们的服务质量为什么下降?”厂商则理直气壮地回答:“我们实行低碳了,难道您不支持吗?”这样的威胁语气,反而令问者气短。
有识之士警告说:目前几乎所有环保数据都来自于西方学者之手。相比发展中国家,西方发达国家早已低碳化,并掌握着先进的环保技术和产品。此刻欧美发达国家倾力要求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推销这些先进的环保技术和产品。因此,在国内低碳技术尚未成熟之际,万不可强推低碳经济,否则对整个国民经济有害,民众的生活质量也会受到影响和波及。当然,我们要搞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其出发点就是符合国情和立足创新。由“高碳”转向“低碳”,不仅是一场技术巨变,更是一次新思维和科技的长征。任何投机取巧、偷奸耍滑的思想和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公众已经“闻”出来:低碳是个好东西,可目前的低碳经济有点变味儿。什么味儿?馊味儿。高尚应是高尚者的通行证,而不是假汝之名大行其歪道。前不久,某人文学者亮出一种观点:过分的“环保”,其实是一种“反动”——从眼前粉墨登场的某些商家的“低碳经济”看,我同意这个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