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北京市东城区海运仓胡同的张先生是簋街美食的多年拥趸。近两年,他真切地感受到了簋街上的餐厅在服务方面带来的可喜变化。“以前去吃饭,菜的味道虽然好,但餐厅的环境和服务却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现在不一样了,从餐厅的环境到服务都上了一个档次,我更喜欢去簋街吃饭了。”张先生感受到的可喜变化,得益于北京市地方标准《簋街地区餐饮服务质量标准》的颁布和实施。
类似这样的变化,北京市东城区还有很多——
以雍和宫为试点,制定了《宗教活动场所燃香安全规范》。该标准被推广为北京市强制性地方标准,为首都宗教活动场所安全保障和文物保护提供了规范依据。
以南锣鼓巷文化休闲街、南新仓文化休闲街、东华门美食坊夜市等3个特色街为试点,分别制定了经营服务标准,规范政府管理行为、入驻商户经营行为和行业协会中介行为。
以全国物业行业首个获得国家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称号的银达物业管理公司为示范,积极推进全区物业公司标准体系建设,进一步带动物业行业服务水平的提升。
选取最有代表性的地区或行业,通过试点推行标准化工作,正是北京市东城区积极打造国家级城市公共服务标准化示范区的一个缩影。
地处北京市中心的东城区,地理位置优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资源丰富,第三产业在全区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达到85%并不断提高。2009年8月,国家标准委和国家发改委决定把东城区作为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地区,全面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打造国家级城市公共服务标准化示范区。
“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区落户东城,既是荣誉又是责任。经过反复研究,我们觉得示范区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东城区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定位,按照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要求,确立‘以标准化为手段,打造东城公共服务新品牌’的理念,以打造‘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为目标。”东城区质监局局长张勇说:“我们希望以此引导政府各部门积极转变观念,增强开展标准化建设的责任感和行动力。以标准化为手段,促进我区公共事业管理规范化和城市管理精细化,进一步提升政府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的水平和效能。”
虽然紧挨着老皇城,但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东城区的城市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管理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示范区的确立,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天地,也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于是,在加强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和推进公共事业发展进程中,我们积极探索服务标准化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张勇说。
思路明确了,方向确定了,很快,“2391”示范区核心建设工程规划也正式出台——用两年时间,在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和城市管理3个方面,重点建设9个示范项目,打造1个东城公共服务新品牌。
为此,东城区成立了由区长任组长,20个区政府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同时,东城区质监局借助标准化的力量,形成城市网格化管理的新模式。他们选定北京大学公共经济管理研究中心作为研究机构,开展“东城区城市公共服务标准化研究”,选定北京市标准化研究所作为咨询机构,对示范区建设进行全程咨询,聘请标准化及相关公共服务领域的专家,成立专家顾问组,指导、参与相关标准的研究制定。同时,还建立示范区建设工作信息通报机制,设立服务标准信息查询、基础数据管理系统,建立国家标准委、北京市质监局、东城区区政府共同支撑的经费保障机制。
在东城区的标准化成绩单上,现已形成了6个市政综合监管行业标准及配套技术、管理标准,并在全国同行业中推广应用。
在医疗卫生领域,该区结合社区卫生服务新模式的建立,按多项标准统一进行规划建设、管理考核,改变过去分散管理、没有统一标准的状况;在社会救助领域,该区结合创建数字化社会救助体系,明确了各救助项目在主体、对象、程序等方面的标准;在社区建设领域,该区制定了《社区便民服务项目立项与评估标准》,促进了社区服务设施的均等化、规范化;在城市美容方面,该区编制了《东城区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政道路管理服务规范》,统一市容市政管理、技术标准,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管理标准化水平;在研究建立公共安全监管新体系过程中,该区将标准化建设作为重点内容,同时编制了政府监管、企业自查、风险源分类分级等标准。
正是有了这样的标准化成绩,北京市东城区这个曾经的老城,正焕发出新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