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三流企业卖力气,二流企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卖技术和专利。”对企业来说,技术和专利是比产品更加重要的资源,拥有的技术和专利越多,意味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越强。从国家高度看,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利用产业技术优势,牟取发展中国家某一行业或产业市场的控制权,不仅能取得高额利润,而且极大地降低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利润,压制、削弱他们的技术创新空间和技术研发能力,导致发展中国家出现“专利危机”。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专利技术的拥有量、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目前许多企业,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企业,往往把实施专利战略作为提高技术水平、保持自身优势、开拓并占领市场的重要手段。日本的日立公司、丰田公司等大企业每年都要申请两三万件专利;IBM公司把专利作为它在全球IT领域取得领导地位的一个重要工具,每年大约有2.7万多件专利,平均一个专利一年为它带来两万多美元,一年为它带来10亿至20亿美元的收益。
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国外企业来华申请专利同比下降了10.9%,但在信息技术等新兴领域,国外在华专利申请却呈现两位数增长。“发达国家试图通过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布局控制国际市场战略制高点的意图十分明显。”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说。
从1999年开始,西方一些跨国公司开始有计划、有规模地在中国内地申请专利,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包括通讯、生物、电子领域等。跨国公司申请的大量专利构成了严密的“专利网”,借助于技术标准的特殊地位,强化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借助于知识产权的专有性以实现对某些技术标准事实上的垄断,使不断壮大的中国企业成为被捕捉的对象。从打火机到手机,从空调到汽车,从彩电到DVD等众多中国企业均有被国外企业设置专利壁垒或引发专利纠纷的案例。
据统计,2009年,共有22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产品发起166宗“贸易救济调查”,涉及金额127亿美元;2009年,中国企业在美被诉专利和商业秘密侵权案件数量大幅上升,全年共对中国商品提起8起“337调查”诉讼,涉及金额4亿美元。
田力普认为:“知识产权与世贸规则、减排责任,已共同成为发达国家打压竞争对手的利器,并且很可能成为今后国际竞争的一种常态。从我们自身说,中国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知识产权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中国企业实现由危中寻机、化危为机到赢得市场先机,更需要知识产权这一核心竞争力。”
专利之痛前景堪忧
一个不争的事实的是,“中国制造”名扬世界,中国产品行销全球,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创造”默默无闻、中国品牌囿于国内。导致这种一只腿长、一只腿短尴尬局面的一个至关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而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又集中地表现为中国企业的专利之痛:专利数量不多且质量不高,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屡受挫折。
目前,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申请专利的仅有4.2%,对此有人形象地说中国企业患上了“专利软骨症”。一方面,我国目前90%以上的企业专利申请方面仍是空白,在引进国外技术的基础上制定了开发专利计划的仅有27%,在科研或新产品规划时制定了专利计划的只占了31%。另一方面,我国企业正面临着双面夹击,一是我国绝大部分企业没有以有效专利形式保护自己,二是国内企业不得不承担尊重他人专利的义务,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起纠纷。在国内外市场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知识产权竞争的大背景下,这无疑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田力普表示,我国创新能力尚无法满足发展需要,在关键产业和核心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少,一大批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仍然停留在实验室阶段,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较弱。面对即将到来的新一轮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田力普认为,无论从国际还是国内层面看,中国企业要想拥有核心竞争力,都必须把专利等知识产权摆上重要位置。
对症下药时不我待
分析中国企业的专利之痛的病因,应该从多方面去把脉。从表面上看,专利之痛是中国企业的专利意识薄弱,诸如轻创造重制造、轻自主创新重技术引进、轻技术革新重机制转换等,因此切实引导中国企业提高专利意识、重视专利申请时不我待。但不能仅限于此,还应从深层上寻求专利之痛的更多病因,以便进行有效治疗。如何营造中国企业重视专利的良好外部环境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长期以来,我国的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的申请程序手续烦琐,费用不菲,使得一些中小企业望而却步;专利保护的法律法规滞后,侵犯知识产权案件层出不穷,查处、打击力度有限,挫伤了企业技术创新和申请专利的积极性;连接专利与市场的通道受阻,致使许多发明专利束之高阁,难以实现大规模的产业化……这些无不制约着中国企业专利申请的数量与质量。
一个可喜的变化是,在上海、广东等地,企业已成为专利申请的主角,申请量占总数的70%以上。同时,一些企业已懂得依靠“专利壁垒”占领市场。
据悉,华为已连续6年蝉联中国企业专利申请数量第一,其所申请的专利绝大部分为发明专利,连续3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数量第一。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显示,过去几年中,华为的国际专利申请量和全球排名一直在稳步上升——2006年,华为的专利申请量为575项,处于全球第13位;到2007年,增长到1365项,跃居全球第四位;2008年,名列PCT(全球《专利合作条约》)申请量榜首。在未来的LTE(4G)领域,华为更是凭借147件专利跻身全球第四,在全球电信设备商中位居第二,截至2009年8月底的1272件全球LTE专利申明总数中,华为占到12%的份额。
值得注意的是,在2008年排名前100强全球专利申请企业中,中兴通讯首度进入“前50强”,以329项的申请量居全球第38位。并且,中国6089项专利申请中,来自华为、中兴两家公司的就达2066项,占总体超过了三分之一。
企业没有专利就不会有竞争力,事实上,专利是商场竞争的策略,是游戏规则的筹码。对于中国大多数企业来说,当务之急要把专利工作纳入企业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中,积极培育企业独有的核心专利,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