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在外围车市深陷泥潭焦头烂额之时,随着“汽车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的出台,中国车市迎来了开门大红。自此,随着购置税减半、新能源补贴、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国家一系列扶持政策的推出,在人们的担心、忧虑、推测中,汽车产业一次次不负众望,每一次数据的出台都表现喜人或惊人,显示了无限的风光。这样的牛市行情出现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霾中,让中国汽车业一枝独秀,并“秀”到了年底。
年底数据虽未出炉,但1300万辆的年产销量数据已铁定成事实。车市看似如此完美的收官表象下,中国汽车业该思考些什么,明年该运作些什么呢?
以质入手提高核心竞争力
有关专家认为,在1000多万辆的年产销数字面前,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还只能算是一个汽车产销的大国,数字只代表一个量,而汽车强国除了数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质的飞跃,是能力的提升。在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能力、零部件工业的基础发展、相关产业对汽车工业的支撑、现代制造服务业能力发展方面,我国汽车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年以来,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在质量上有很大的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专家认为,我们目前最缺的就是品牌竞争力,研发能力也相对较弱。
专家提出,中国汽车行业的问题不在于发展太快,而在于自身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自主品牌的创建、出口竞争力的增强、市场消费服务环节和环境的培育,以及新旧流通市场的良性循环等方方面面的同步提高。否则,那就只是产销数字上的红火,当政策效应逐步消退和市场饱和度逐步提高后,必然会出现市场承接能力的降低。因此,在2010年当务之急要解决的是科学合理调整产能、产品、技术结构,把量的提高向质的提升转化,扎扎实实提高产品竞争力,这是决定中国如何转变为汽车强国的关键。
工信部副部长苗圩前不久在谈到中国汽车产业目标时说:“2020年中国要成为汽车强国。”他给出了衡量中国能否成为汽车强国的3个标志条件:一是要有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世界知名的世界企业和品牌;二是要学会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并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三要掌握核心技术和新技术的发展趋势,支撑和引领世界汽车产品的技术进步,并在这一过程当中,培育起自主创新能力。苗圩表述的强国路径是:要加大自主创新,加大自主品牌的建设,重视节能、环保、安全,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汽车发展道路。
制定一流标准找准技术门槛
火爆的汽车市场为我们走向汽车强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有人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是一个以市场为王的时代,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本身就提供了一条做强的路径,强势的市场地位蕴含着由汽车制造大国向产业强国转变的难得机会。对此,业内专家分析说,在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的背后,对应的应该是第一位的产业话语权、第一流的技术标准,以及以我为主的产业信心。在北美、西欧、日本等主流汽车市场,都曾利用大市场的杠杆优势,为本国汽车工业寻找到主流发展方向和技术门槛。
然而,在目前我们1000多万汽车年产销数据支撑下的所谓的第一大汽车市场背后,我们却欠缺甚至没有第一位的汽车产业话语权及第一流的技术标准。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徐长明在谈到该问题时说:“处于强势市场地位的中国汽车业已经到了更多参与国际规则、标准制定的时期,从而造就和把握产业话语权。”
发改委行业协调司有关负责人近期说,目前我国汽车市场正处在增长期,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汽车市场,将是全球竞争最为激烈的汽车市场,世界各大跨国公司都把中国市场作为全球战略的重点。如今,中国汽车市场已经集中了几乎所有的全球知名汽车品牌,生产从普通的经济型汽车到豪华汽车,中国自主汽车品牌企业产量也在不断增长,已经开始批量出口。100多家汽车企业面对多元化的消费市场,品牌、价格、服务和新产品的竞争愈加激烈,中国将成为全球汽车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决出胜负的主战场。而在这场战争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核心技术、标准、质量、品牌和服务。
低价不低质开拓海外市场
中国汽车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下虽然表现出风景独好一枝独秀的气势,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出口在这一年里却不能与千万辆级的产销量规模相呼应。
出口量的低迷,一方面是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另一方面可能就在于我们的汽车产品本身,是产品的性能和质量问题。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小虞说:“民族汽车企业走向海外是一种战略,尽管我们现在出口的比例还很低,但出口时就要把我们最好的产品拿出来。”他认为,金融危机虽然影响了国外市场的消费能力,但这恰恰是中国汽车企业走出去的好时机。因为各国市场对汽车的消费需求都是刚性的,低价但不低质的中国汽车可以满足市场需求。
一位业内人士说:“中国汽车在千万辆级的规模下,出口是一个关键问题。如果主机厂更加国际化,那么供应商也必须要走上国际化发展的道路。”这位专家指出,光靠成本低、制造费用低,是不足以支撑中国汽车市场千万辆级的规模的。这需要主机厂和供应商合作,既开发出高品质的产品,又能够降低成本。当客户走向海外市场后,供应商就必须同样具有国际化视野,既能提供很好的售后服务、技术支持,又能够保证自己的发展。基于这样一个判断,专家认为,在千万辆级的市场里,中国汽车业的整零关系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那就是形成一种相互支持、共同促进的关系。
张小虞提出,虽然现在我们车型众多,但汽车业的有效供给仍是不够的,也就是说,用户真正需要的产品现在还不多。他认为,汽车企业要努力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不能求多而要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