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重大体育比赛,有些人比运动员还忙——他们就是反兴奋剂工作人员。刚闭幕的十一届全运会上,福建女子田径运动员、女子100米冠军王静兴奋剂检测呈阳性,成绩被取消。这是十一运会出现的第三例兴奋剂事件。有人说,兴奋剂就像一个噩梦,但它绝不仅仅是运动员的噩梦。就金牌和名牌的关系看,它们很像是一对“表兄弟”。如果将这“两兄弟”做个比对,不难瞧出相似之处。
毫无疑问,肌肉、力量、耐力是体育项目取得好成绩的条件——这些都要通过艰苦训练才能获得。假如偷偷服用类固醇,则不必这么费劲儿,运动员能轻松地摘取梦中桂冠。同样,在创建名牌过程中,我们看到:艰苦奋斗者有之,独树一帜者有之,而不肯吃苦流汗、一心迷恋“兴奋剂”的也大有人在。譬如有的老总不愿意投资研发,认为那是既花钱,又不讨好的“慢功夫”;他们更喜欢快速出手,通过制造新闻事件,或打广告来获取市场。全盼着一炮打响,未曾想常常一炮打哑。现实中,这种例子不胜枚举。
运动健将都是些万众瞩目的名字,他们出现时总是伴随着欢呼和鲜花。有钱人用钱砸他们,没钱人用掌声哄他们。所以,市场“兴奋剂”断然少不了名人这味“药”。新兴企业搭上大红大紫的各路明星,好看虽好看,实际不中用。演员擅长的是表演,而不是科研。可笑的是,个别代言人甚至连产品性质都没弄清楚,就跑出来帮腔造势。这些品牌虽能让国人记住,可一旦造成恶劣影响,也会被牢牢钉在耻辱柱上。
问题很严重,后果很可怕。莫斯科毒物中心的工作人员说,有一年,这家中心检查了使用兴奋剂的715位男运动员的精液,化验结果表明,他们都丧失了生殖能力。和名牌相像,许多显赫一时的名牌也都“绝了后”。要说有些“前名牌”的名气,还不及路边的烧烤店。几乎每位消费者,都对这张“死亡名单”不陌生——白菊、牡丹、辛普森、旭日升、秦池、三株、活力28、小鸭、巨人、乐华等等……愿它们安息吧。我只是希望,这个名单不要再加长。对名牌“各领风骚两三年”的悲剧,众专家都曾开出“药方”,认为主要病因有:一、没有后劲,缺乏创新;二、品牌战略管理不科学;长官意志,动辄蛮干。三、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品牌效应,无节制地进行品牌延伸;四,激进变革引发公司治理崩塌。如此看来,上述败因之中,或多或少都飘着兴奋剂的影子。
还有一个情况,如果发现运动员服用兴奋剂,一般会取消成绩,或终生禁赛;但市场没有这个惩罚制度。时至今日,还没有见到哪家名牌企业为自己的冒失行为“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