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胡立彪:克隆“第一”不可取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每个人都想当“第一”,因为“第一”不仅是一种荣誉,它还意味着对各种社会资源的潜在占有权利和优势。对于更加功利性的企业而言,“第一意识”自然会更强烈一些。企业在“第一意识”之下,敢开拓、敢创新,敢引导时代潮流,这当然是既得市场认可也受消费者尊敬的事了。不过,“第一”和“第一意识”是两码事儿。有“第一意识”不一定真就能拿到“第一”,而自己拿到个“第一”,也不一定就是真“第一”。

  现实生活中,林林总总的“第一”中,总有些让人觉得可疑的,即使不一定是假的,其明显的“人为”特征也让人觉得不对劲。某地方媒体曾有这样一篇报道:“近日,××服装有限公司因自己生产的××牌V811款羽绒服(型号为170/92A,生产日期为2009年9月)存在质量问题,与本市服装行业协会联合发出召回令,将这款羽绒服紧急召回,称在12月底前,凡购买了该款羽绒服的消费者凭小票可以到就近的专柜退换货,并领取10元车费。”报道认为,这起服装召回事件,是当地服装行业的“第一次”。

  按说,企业对缺陷产品实施召回,是一件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事情,它既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也表证了企业追求质量完美的决心。做了这样的“好事”宣传宣传也是应该的,何况这又是行业的“第一次”。然而,这条消息十分可疑。消息涉及的召回事件本身也许并非不实,让人产生怀疑的,是该消息在行文过程中所透露出来的另外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一番解读之后,你即使不会产生受骗的感觉,至少也会觉得很失望:这样的“第一”,还是别要了吧!

  正如文首所说,“第一”不光是荣誉,还有潜在的好处,而“第一次发生”的事依其社会影响力自然会获得公众积极的评价,那么,制造新闻事件的主角也多会因充当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获得正面的认可和知名度。或许正是基于上述逻辑判断,上述那家服装公司才做出了召回的决定,或者说“策划”。

  在上述报道大约两个月之前,相距数千公里之遥的另外一地的媒体也曾出现过类似的召回报道。令人称奇的是,在这篇报道中,该地服装商会某负责人接受采访时所说的话,竟与前文消息中服装行业协会一位负责人回答记者的话如出一辙:“衬布好坏主要考虑的是一个舒适度的问题,虽然不会对人身体造成什么影响,但是对于皮衣来说,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质量问题。这次××服装企业首次实行召回,表明企业对产品质量的一种重视。”另外,两篇报道都提及了企业因召回可能承担的损失,也几乎一样:“据估算,消费者中如果有50%的人选择直接退货,再加上剩余产品需要更换衬布的成本,这次召回企业的经济损失大约10万元。”

  或者这两个说同样话的“负责人”是克隆的,或者写同样报道的这两名记者是克隆的,两者必居其一,不然,唯一正常的、一般人可以接受的解释就是:两篇报道其中有一篇是假的,或者全是假的。

  不管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第一秀”存在多少克隆品,也不管媒体报道自身又会出现多少再克隆,其实,我们这里关注的问题关键不在于这些“秀”的目的,而在手段——既然制造了“第一次”事件,为什么不把这个“第一次”搞得独特一些,却要与别人的“第一次”没什么两样呢?

作者:胡立彪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13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