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2年欧I标准实施,到今年9月1日欧V标准实施,再到2012年欧VI标准计划实施,商用汽车废气排放标准基本上每4年升级一次。中国“国”字系列标准参照或对应欧洲标准,虽总体上要慢半拍,但几年后也就跟上了。这些标准拖拽着汽车企业往环保的路上跑,着实让它们感到了压力。虽然被累得气喘吁吁,可相比环境污染给人类造成的生存压力,汽车企业的脚步远谈不上快。
事实上,排放标准的一再升级,释放的是这样一个信号:人类改善地球生态环境的意愿正变得日益强烈和迫切。今年世界标准日确定的主题就是“标准应对气候变化”,意在提醒人们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同时也将标准对人类未来生存环境的意义凸显出来。
用标准撑起一片蓝天,这已经成为人们共同的期待。
然而,就目前的现状看,制定与气候变化直接相关的标准,并让这些标准发挥真正的环保作用,这条道路似乎还很漫长。如今,人们已经知晓了温室气体、温室效应,ISO也有相关的规范和指南,但尚没有温室气体排放标准。从2000年起,ISO就开始专门开发温室气体的相关标准,2007年还正式成立了温室气体管理分技术委员会,专门负责温室气体管理领域的标准制修订工作,但是,这项工作一直面临着一个很大问题:在京都议定书中的CDM(清洁发展机制)下,量化CERs(核证减排量)有较多的方法学可选,而在自愿性碳交易市场中,量化VERs(自愿性减排量)的方法学相对比较缺乏,这也成为推进碳交易的瓶颈。而后者被视为未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要推进碳交易,必须要有标准方法学计算减排量或购买量。目前我国企业、学术机构以及认证机构等已在积极利用国际已有的先进的标准方法学,同时努力探索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量化方法。但从整个国家层面上,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方法学。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与众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该领域的工作经验还相对比较缺乏。同时,尽管人类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已有几十年历史,但对碳排放机理及管理手段等问题的认识仍有待深化。即使是大家认可度较高的ISO发布的国际标准,目前仍只能尽量做到求大同,存小异。
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当然,“求索”不只是专家学者的事,也不只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事,这是作为地球公民的每一个人的事。我们相信,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充分运用标准化手段,积极引导和推进全社会建立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就一定能够建成一个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经济运行体系,这样,我们就会拥有一片蔚蓝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