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铁腕的效应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有一个疑问,一直没有搞清楚,那就是:广东有各类食品生产企业近3万家,面对如此大量食品加工企业,质监部门如何开展食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有何绝招进行有效监管?

绝招没有。广东省局的做法是,按照局党组提出的“三个转变”,即在工作领域上,从生产、流通领域并重转变到狠抓生产领域;在工作方法上,从着重对产品的事后监督和查处,转变到狠抓源头,着力于过程保证和执法把关相结合,在建立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上下功夫见成效;在工作层次上,从具体执法把关转变到从宏观上着力引导企业自律、加强政府监管、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三管齐下。

用“三个转变”抓好食品质量安全,使全省食品监管工作步入规范化。

六项制度狠抓食品安全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任何时候都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于企业的需要,服务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广东省质监局局长赖天生如是说。

我们先看看广东省质监部门是如何围绕这“三个服务”开展食品质量监管和整治的。

开展食品质量监管和整治,必须要从全省的实际出发,必须要从最紧迫的问题入手。

面对全省食品生产企业多、小、散、乱的现状,广东省局选定“突破口”,从创新监管机制,改革监管方式入手,积极探索从根本上和源头上治理食品市场的违法行为,从实际情况出发,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的各项规章制度,从制度上规范企业的质量行为。

首先是建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普查建档制度。2004年,广东局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普查工作,建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普查建档制度,通过调查摸底、建立档案,加大监管力度等措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加强对已掌握的食品生产加工小型企业的监管。在集中力量进行普查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通过巡查、回访、监督检查以及与有关部门信息互通等方式,及时掌握辖区内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动态信息,并建立档案。对企业普查建档资料实行动态管理。实行月报和年报制度,各地级以上市局普查数据每月上报省局1次,数据更新及时进行。目前,全省共普查各类食品生产加工企业26882家,对已掌握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实行分类管理,初步全面掌握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基本情况。

二是严格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早在2002年,广东省就开始逐步分批对小麦粉、大米、食用植物油、酱油、食醋等28类食品实施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2004年全省生产加工环节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得到进一步改革完善,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稳步实施。 从今年7月1日开始,对肉制品等10类食品的无证生产单位进行执法检查并加强证后监督,对两次以上抽查不合格、不能保持生产必备条件或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的企业,坚决按规定采取措施。

三是实施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强制出厂检验制度。为了强化企业产品质量责任,广东省局严格强调,经检验不合格的产品不得出厂销售,并加大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监督抽查及其后处理力度。今年上半年,全省系统监督抽查食品5801批次,合格5006批次,合格率为86.3%,针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全省质监系统查处不合格食品生产单位 1090 家,涉案货值 599.96 万元。

四是全面开展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巡查制度。今年,广东省局专门建立了食品生产企业巡查制,在全省招聘383名大专以上学历的巡查人员,专门开展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巡查工作,建立有镇政府(街道办)、村(居)委会等基层组织参与的巡查工作联动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食品巡查和监管工作。针对企业和食品的不同情况,组织各地针对各种食品的工艺环节、工艺设备和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要求等检查项目,结合执法查处法律要求原则等内容,出台各类食品安全分类巡查工作指引,规范各地巡查的方法、重点,确保早发现、早查处、早控制,避免发生质量安全事故。

五是建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辖区政府回访制度。主动向基层政府通报当地食品生产加工业的整体质量水平、企业状况以及当地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情况,共同研究分析当地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和监管的难点,提出建议和意见,在地方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开展区域性、行业性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专项整治行动。

六是健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制度。按照“县为基础、划分区域、明确责任、省市督办、严格奖惩”的原则,加快建立健全质监部门食品打假责任制,将食品区域性质量问题的责任与辖区政府责任紧密结合起来,具体落实好定区域、定企业、定人员、定任务、定责任的“五定”要求。

广州市局聘请兼职质量技术监督协管员,建立质监协管员网络,构筑质监工作的群防群治网络,依靠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组织社会力量做好质监工作。这种做法,最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质监部门掌握基层动态信息难的问题。

揭阳市局用“六项制度”严把生产源头,使该地区的小作坊食品企业逐步开始“关门歇业”。今年该市已有100多家小作坊式的食品企业自行关闭,一些自知难以符合生产加工条件的食品企业正在重组或退出市场。

东莞市局组建4个食品质量安全网络加强监管。一是建立市、镇、村三级行政监管网络;二是建立市、镇、村外来人口及出租屋管理中心(办公室)三级联合监管网络;三是建立全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四是建立举报投诉网络,做到随举报、随查处、随上报。

广东省质量技监部门以抓好“六项制度”为重点,一些地市的创新举措为广东省质监系统进一步落实食品安全监管,构建长效工作机制,起到了示范作用。

抓好四项工作建立长效机制

我们来看看广东省局如何抓好食品质量监管建立长效机制,使监管工作具有针对性。

抓好“四项工作”,建立打假治劣长效机制,是广东省局抓好食品质量监管的又一亮点。

首先是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今年6月,全省启动以粮、肉制品、奶制品等10类食品为重点监管产品的“十百千万工程”,选定101个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比较集中,制假活动较为严重,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的重点村镇和城乡结合部为重点监管区域;确定了2596家生产条件恶劣,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差,隐患多、质量问题突出和非法生产加工食品的企业为重点监管对象,帮助、监督企业解决和纠正质量卫生、标准、计量等方面的问题。

其次是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预警机制工作。结合各地食品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监督抽查和定期检验,提高预警能力。对监督抽查和定期检验中发现的区域性、行业性问题,及时组织整治,并通报省政府和当地政府,引起重视,及时处理。并及时与工商、卫生等部门交换在监管过程中发现的食品安全信息,及时进行分析处理。

三是开展食品监管试点工作。目前,广东省局正在围绕落实食品质量监管六项制度、食品生产小企业管理和建立监管长效机制开展试点工作。试点地区质监局进一步明确了职责和工作思路,明确直接责任人和有关负责人的责任,积极进行探索,推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当地食品安全负总责的落实,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四是探索食品监管信息化管理手段工作。广东省局积极探索用信息化手段开创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新模式,将电子监管方式应用到食品监管工作上。着手将电子监管方式应用到全省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监管上。实现企业基本信息、质量信息、巡查信息、企业分布情况以及实时监控信息互通互联,直观方便地对全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查询、统计、分析,实施动态监管。目前已完成了全省食品企业部分质量档案资料、有关数据及配套文件资料的录入工作。基本完成深圳、潮州、东莞三市的电子地图制作并可试运行使用,全省系统软件正在进一步研发中。

围绕“四项工作”,广东省局把对食品生产小企业管理和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作为重中之重。

在对食品生产小企业管理方面,积极探索对历史沿革长、产量小、销售对象指向性强,无生产许可证但难以取缔的传统、特色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管方法。一是各级质监部门在监管过程中发现新增的无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必须形成报告,建议地方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加强监管。二是落实监管责任制,各级质监部门层层落实责任制,企业与当地政府签订责任书。三是建立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自我声明制度,要求这些小作坊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保证书》。四是要求这些小作坊在食品标签上标注食品销售范围,限定区域销售。五是鼓励小作坊联建检验室,督促企业落实产品出厂检验。六是在日常监管工作中要做到“三个不放过”,即企业整改措施不落实的不放过、安全指标达不到要求的不放过、质量卫生教训不吸取的不放过。

在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方面,广东省局积极推动政府制订食品安全监管属地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落实县、镇政府、村(居)委会基层组织责任。一是提出指导意见,帮助政府研究措施,全面整顿食品加工业。二是帮助县区局加强基层监管力量,完善对食品生产企业普查建档的动态管理。三是帮助食品生产企业完善标准化工作,推动企业参与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制订。四是促进行业协会发挥作用,强化行业自律等。

围绕“食品放心工程”,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抓住苗头性、区域性食品质量问题,加大生产源头的查处力度。

广州市质监局在强化属地化管理责任制的基础上,由该局牵头,区、县级市政府组织实施并负总责,采取“条”(各区、县局)、“块”(各级政府)结合的办法,齐抓共管解决食品安全存在的政府监管空白和职能交叉等问题,初步建立起了生产领域从“源头”到“终端”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东莞市将食品质量监管职责纳入到新成立的出租屋管理中心,使监管难点迎刃而解。市、镇、村三级出租屋管理中心聘用的7000名管理员,除了承担治安、消防等工作外,又增加了一项协管食品质量安全的责任。

深圳市质监局宝安分局采用高科技手段,以食品安全为重点的质量监管,初步构建成了“远程实时监控、电子地图及电子质量(安全)档案”相结合的质量(安全)新监管模式。对全区所有食品生产企业实现“一点通”,企业生产状况及信息便尽收眼底。

抓好专项重点突破

我们再来看看围绕食品质量监管为重点,广东省局如何使监管重点更具有效性。

如果说,广东省局抓食品质量监管的“六项制度”和“四项工作”主要是加大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力度的话,那么,广东当前开展的食品专项整治“十百千万工程”,则是把监管工作向纵深进一步推进。

今年7月1日,在广东省局结束的市、县局长培训班会议上,针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再做部署,要求各地局举全系统之力,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食品专项整治“十百千万工程”,全力以赴突出抓好源头治理和监管。目前,广东食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已全面进入攻坚阶段。

广东省开展的食品专项整治“十百千万工程”的主要内容,是以粮、肉制品、奶制品、豆制品、水产品、白酒、饮料、儿童食品、油、调味品等10类食品为重点监管产品。选定“百”个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比较集中,制假活动较为严重,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的重点村镇和城乡结合部为重点监管区域;确定“千”家生产条件恶劣,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差、隐患多,质量问题突出和非法生产加工食品的企业为重点监管对象;在地方政府的领导、支持下,打击和取缔“万”家质量安全问题严重和非法生产加工的食品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

为切实抓好食品专项整治“十百千万工程”,广东省质监部门还将同步开展以下工作:一是按照重心下移的原则,建立起明察与暗访相结合的巡查机制。全面落实和完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巡查制度,努力建立有镇政府(街道办)、村(居)委会等基层组织参与的巡查工作联动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食品巡查和监管工作等。二是开展食品生产许可企业质量安全监管试点工作。加大对无证生产企业查处力度,坚决取缔和打击一批在大中城市生产销售的无证食品企业,对一些历史沿革长、产量小、销售对象指向性强,难以取缔的传统、特色性无证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要求其自行制定《质量安全承诺保证书》,强化食品生产企业第一责任人意识,同时在食品标签上统一标注食品销售范围。三是将加大食品市场抽查力度。及早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治,对区域性、行业性食品安全问题实施集中整治,结合不同区域食品特点和容易发生的食品违法行为,广泛开展对使用工业增白剂、防腐剂、色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打击行动。

针对全省食品监管工作存在薄弱之处,广东省局将紧紧依靠地方政府和基层组织,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推动政府落实责任制,综合治理当地食品加工业,并充分利用打假办设在质监部门的优势,调动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争取基层组织的干部成为质监部门食品监管的协管员,发挥村、居委会等基层组织在加强巡查、提供信息、跟踪落实监管工作方面的作用,努力建立起有镇政府(街道办)、村(居)委会等基层组织参与的巡查工作联动机制。

与此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监督抽查和定期检验,提高预警能力。监督抽查和定期检验工作结合各地食品的实际情况,通过深入了解和分析,抓住经常性出问题的产品和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对食品安全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并对各地流通领域反映出的企业的食品安全信息及时处理,向当地政府通报,督促企业进行整改,要求企业主动向发现问题的部门反馈整改信息。

江门市质监局结合本地食品加工企业多、规模小等特点,积极探索新的方式,对全市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划分为“高、中、低”三类风险,实行“A、B、C、D”四类企业分类监管的动态管理新机制,大大提高了对食品企业监管的效率和有效性。

佛山市质监局以食品生产许可证获证企业为重点,建立了巡查机制,成立了巡查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车辆、办公场所,制定巡查计划,明确巡查内容,对获证企业巡查每季度不少于1次,建立镇政府(街道办)、村(居)委会等基层组织巡查联动机制,配套巡查后处理措施,把巡查工作与日常监督管理工作结合起来。

目前,广东省局已在21个地级以上市局和部分重点县局成立了食品监管专门机构,聘请了383名大专以上学历的巡查人员,确定10类食品为重点监管产品,101个区域为重点监管区域,2596家企业为重点监管对象。并选择了4个地方的村、镇作为试点地区,探索总结对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小企业、小作坊的管理办法。

如今,广东新的食品质量监管体系正在形成。

作者:沈洪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布时间:2005年09月19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