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开挖的土鱼塘与标准化鱼塘到底有多少差距?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大坝村村民沈建洪心里最清楚。以前只有1米多深的鱼塘,遇上下雨塘埂的泥土就会滑入水中造成鱼虾减产,久而久之收入减少了,沈建洪养殖积极性也降低不少。“现在20多亩鱼塘按标准改造后,水深超过两米,塘埂作了加固,每亩养殖量比原来增加了一倍,养殖成本下降了15%。”沈建洪预计,明年3月青虾上市时,他可一次性获得十多万元的收益,比以往高出60%。
沈建洪能走上平坦的致富路,得益于嘉兴市从2008年启动的新一轮标准鱼塘建设。昨天,记者从嘉兴市农经局获悉,按照规划,嘉兴市计划通过3年努力,完成2.033万亩标准化鱼塘改造,其中南湖区0.603万亩,秀洲区1.43万亩。经过两年的施工建设,目前市本级已累计投入9201万元,实施标准鱼塘建设17790亩,已完工15917亩。
标准鱼塘建设,首先带来的是嘉兴市渔业生产基础的改变。据悉,在两年的标准鱼塘建设改造过程中,市本级两区共完成土方275.06万方,修建进排水渠道54.27千米,同时还改造了道路、修筑了池闸,新建了16468平方米的管理用房。“标准化鱼塘建设彻底改变了老鱼塘布局散、规模小、池塘浅的状况,建成的标准化集中连片的养殖基地,池塘的塘型、塘深、塘埂等得以大幅改善,水电路配套设施逐步完善,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得到全面推广,标准化生产模式得到广泛应用,生产设施化水平明显提高。”嘉兴市农经局海洋与渔业处相关负责人说。
鱼塘标准提高了,渔业发展方式和经营方式也随之改变。改造后的标准鱼塘,成了健康生态混养技术和高效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区。在杨溪生态鳖产业园,标准鱼塘里引进了生态立体养殖模式,亩均效益从原来的1000多元提高到4000多元。结合标准鱼塘建设,目前,市本级各类渔业新技术普及率达到90%,名特优新品种比例达到63%,显著提高了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渔业经济效益。在经营方式上,南湖、秀洲两区均将标准鱼塘建设项目的鱼塘承包期延长到10年以上,使得养殖户敢于投入资金进行扩大再生产。秀洲区还通过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每亩提取50至200元不等的护塘基金,由镇(街道)农技中心负责监管使用,每年定期对受损鱼塘进行修复。
鱼塘标准化改造后,受益最大的当属养殖户和鱼塘拥有者。根据嘉兴市农经局提供的调查数据,标准化鱼塘改造投产后,养殖户通过提高养殖密度,调整优化养殖品种,平均亩产量可增加30%至50%。王江泾镇养殖户沈林富的300多亩鱼塘改造后,配合应用底部增氧技术和水质调控技术,亩产量从225公斤提高到450公斤,每亩效益增加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