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一次性消费品:是福还是祸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方便是方便,但其实是挺浪费的。有时候心里挺矛盾,但没有办法。”在某机关工作的李先生下班后习惯了买盒饭吃,每天都至少要用掉两个塑料饭盒、两双一次性木筷和两个塑料袋。对此,他显得很无奈。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基于对便利的需要,人们越发割舍不开对一次性消费品的“依赖”。环顾四周,不仅一次性的筷子、杯子、饭盒司空见惯,而且一次性的衣物、相机、手机也不断推陈出新。一次性消费品正呈“新潮逐浪高”之势。

  一次性消费品,一把“双刃剑”

  在某些情况下,使用一次性消费品是不可避免的,比如吃快餐用的饭盒、待客用的纸杯等。但人们容易忽略,一次性消费品的大量使用同时带来了两大危害,一是消耗巨大的资源,二是制造大量的垃圾,造成环境污染。

  据有关部门统计,仅北京市,每年扔掉的塑料袋约23亿个,达1.87万吨,一次性塑料餐具2.2亿个,达1320吨。

  去年11月初,山东经济学院的学生环保小组曾对大学校园中的“白色污染”进行调查,他们发现,现在一个大学生平均每天要用4至8个塑料袋,全校一天要用掉5万多个。于是他们向全校发出倡议,使用食堂的消毒餐具或自己的餐具,不要拎着食物回宿舍。

  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小明介绍说,虽然木制品是可降解的,但对于资源是一个相当大的浪费。对于塑料等不可自然降解材料制成的一次性消费品,虽然可加工再利用,但由于回收处理存在困难,造成垃圾成灾和环境污染。目前,我国垃圾堆放量已接近65亿吨,人均年产废旧物资达400公斤,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一次性制品造成的。目前,全国三分之二的城市被垃圾包围。

  专家认为,一次性消费是现代社会中的一把“双刃剑”,既是物质富足、方便快捷的象征,又是把资源变成垃圾的“加速器”。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发明的,他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一次性筷子却全靠进口。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不到14%,却是出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国。专家说,对于人均资源稀缺的中国,一次性消费品的大量使用,并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一次性用品,不等于是卫生的

  人们使用一次性消费品的初衷是为了方便和卫生,但在实际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却出现“变形”,许多一次性消费品存在严重的卫生隐患。

  在北京王府井夜市一条街,记者注意到,小吃摊用的大多是一次性的“卫生筷”和“卫生勺”,都是完全“赤裸”在外面,只有个别的用纸包着筷子头。在北京一些医院附近的小餐厅里,碗、碟等都套着一次性塑料袋,用完后随即更换,省去了清洗的工序。专家指出,这样的木质筷、勺和塑料袋由于生产工艺简单,卫生指标往往不能达标,不利于身体健康。

  然而,由于成本低廉、使用方便,这种一次性筷子和塑料袋使用却非常广泛。记者走访了山东临沂市小商品批发市场,在一位张姓老板的店铺里,堆放着两种一次性木筷。一端用纸包着的,900双一捆,批发价是12元,平均每双价格是0.013元。套有塑料袋的,70双一包,售价1元,平均每双0.014元。

  在一家专门为宾馆酒店提供一次性用品的店铺里,记者了解到,牙刷每把0.3元,梳子每把0.1元,拖鞋每双0.25元,小香皂每块0.15元。

  在一个批发塑料袋的摊位前,刘姓老板告诉记者,摊位上摆着的一次性塑料袋都是按规定不能装食品的,但许多小吃摊老板都买这种去装食物。他这里也有可以装食品的袋子,但因为价格稍高一点,很少有人要,没摆出来卖。

  现在有很多一次性用品来自小作坊,不仅感官和理化指标达不到要求,即使最基本的细菌含量等卫生指标也很难达到要求,存在很大的卫生隐患。消费者对于通常使用的一次性筷子、杯盘和餐盒,不能只凭肉眼判断卫生与否,只有通过实验室化验才能检查出来。

  一位李姓不法商贩自曝了其中的内幕。李某交待,洗发液和洗浴液最容易偷工减料、掺杂使假。他销售的洗发液实际都是小贩用水、香精和化工原料勾兑的,他买来后再罐装到不同的小瓶里,就成了各种一次性“名牌”洗发液,销往宾馆。因为价格便宜,他的产品很受“欢迎”。

  一次性消费品大多直接与人体直接接触,如果卫生指标达不到要求,很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另外,长时间使用一次性消费品,还可能引发一些短期发觉不了的慢性疾病。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一次性用品未必就是卫生、环保的。姜文超在济南市一家媒体工作,他每次出差都是自己携带洗浴用具。他告诉记者,许多宾馆的一次性牙刷、梳子质量很差,毛巾的消毒也不能让人放心。虽然麻烦一点,但还是用自己的比较放心,况且这种浪费也没必要。

  一次性消费品,埋伏着价格“陷阱”

  王女士几天前到一家省级医院打点滴,当她开完药准备去划价时,一位护士告诉她“千万别到新门诊楼的药房划价”。当时王女士很迷惑,虽然这家医院有新旧两处门诊楼,但为什么在新门诊楼开了药却要到旧门诊楼划价呢?后经这位好心的护士“点拨”,王女士才知道,旧门诊楼药房提供的是玻璃瓶装的点滴液,而新门诊楼药房开给患者的是一次性的塑料袋装的点滴液,后者要贵出10多元。

  虽然王女士没掉进这个“陷阱”,但她很不理解:“没想到医院使用的一次性卫生材料价格这么贵,使用时也不征求一下患者意见,这不明摆着设套让人钻吗?”

  存在价格“陷阱”的不光是医药卫生领域,食品领域内一次性用品的价格更是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吃了亏。苏先生最近就遇到一件堵心事,他在一家粥屋用餐后结账时,发现有0.5元的筷子费。他表示气愤:“饭前服务员让选用消毒筷或一次性筷子,却没告知一次性筷子要单独收费,虽然只是5角钱,但这让人有受骗的感觉。”

  医院或宾馆酒店为了卫生,防止交叉感染,使用一次性的卫生材料本无可厚非。但这里确实存在一定的价格“陷阱”,一方面是定价不合理,另一方面没有告知相关价格,从而使消费者多花冤枉钱。对一次性消费品的价格,应让消费者享有知情权和选择权。

  一次性消费品,呼唤“3R”意识

  一次性消费品的大量使用直接导致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有关专家指出,解决一次性消费的种种弊端,应大力发展资源再生业,提升全社会的“3R”意识。

  山东济南舜玉小区的黄大妈对大量的一次性用品深恶痛绝,她告诉记者:“过去提着篮子买菜,现在都改用塑料袋了。看着满大街乱飞的白花花的塑料袋,心里就不舒服。现在的人真是太浪费了!”

  那么,一次性消费品将走向何处呢?专家认为,“断头续尾”是根除一次性消费危害的出路所在。一方面,要尽量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减少对资源的损耗,从源头上降低一次性消费品带来的危害。另一方面,使用对环境友好的原材料,即纸制的可自然降解的材料,以有助于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

  从资源再生产业的角度看,废物就是一种放错位置的资源。比如,有巨大利用潜力的废旧塑料,通过机械、化学等再循环技术,可再次变为材料、燃料或燃气。实现循环利用的关键是废旧物品的分类回收,在西方发达国家,垃圾的分类回收都是在家庭内部完成。我国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回收处理系统不健全,不能做到分类回收。一方面,大量的塑料袋回收困难,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同时由于回收的数量和质量达不到要求,每年还要进口大量的废弃塑料作为原料。

  针对一次性消费品,环保界人士提出了3R(Reduce,Recycle,Reuse;减少使用,循环利用,重复使用)策略。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可持续发展相一致,日常消费和工业生产都要加强对废弃物的加工和再利用。目前,一些地方已开始规划和建设生态工业园,将企业废料作为其他企业的原料,形成工业园区内企业资源利用的“循环链”。如热电厂的余热可用于供暖,炉渣可作为建材、水泥企业的原料。

  专家指出,要大力发展资源再生产业,把靠“吃老本”的“线形经济”(开采-利用-废弃-再开采)变为“吃利息”的“循环经济”(利用-废弃-再生利用)。

作者:赵仁伟 王志 来源:中国国门时报 发布时间:2005年09月09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