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查询网-电话:010-62993931

中国存储从标准开始

点击数: 58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2008年中国存储系统市场的容量已经达到244.8PB(存储计量单位),销售额达到86.7亿元,并且在未来5年仍将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每年销售额的增长速度将超过10%。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关于“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业”内容中,提出要加强对海量存储系统的研制和技术的开发。

  浪潮集团高级副总裁、高效能服务器和存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恩东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以及IT架构由“以计算为中心”向“以数据为中心”的转变,存储系统日渐成为IT架构的核心,并在社会及国民经济的运行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王恩东认为,高速增长的市场为中国存储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在存储系统市场容量和销售额增长的同时,中国的存储需求和用户的消费理念也在逐渐变化,“我们正处在起步阶段,在这个阶段不要仅仅代理国外的产品,一定要坚持自己研发,对存储技术的创新和标准的制定加以考虑,不能输在起步阶段”。

  标准“失语”导致话语权缺失

  标准竞争是继产品竞争、品牌竞争之后的一个影响更大的竞争形式。

  华中科技大学冯丹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技术标准意味着财富和国际权力,它不仅是世界高新技术竞争的制高点,也是产业经营的最高形态。”

  三流的企业做产品,二流的企业做技术,一流的企业做标准。然而目前中国存储标准的情况是:在技术上处于落后的位置,我们发展一个产品,要受到很多方面的制约。同时,存储标准的缺失使国内的研究单位和企业,包括用户面临着很多尴尬。“国外的存储技术和存储产品可以随便进来,没有任何限制,这也导致我们的存储产业像很多其他IT产业一样,仍然以制造为主。”王恩东说。他对国内厂商习惯按照国外标准做事的状况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认为,不论是芯片还是操作系统,这些高附加值产品已经基本上被国外公司垄断,而“我们必须按照游戏规则来玩,只能挣一点苦力钱”。

  前几年,浪潮曾和一些厂商组织了一个“中国存储推进联盟”,通过与国际厂商合作,比较快地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这也是近些年浪潮存储产业发展较快的原因之一。但是由于我国没有自己的存储标准,推广、引入的是国际存储厂商的标准,因此当浪潮存储面对国际竞争的时候,常常深切感受到没有自己标准的痛苦。当浪潮把产品推向市场的时候,原来使用国外厂商的用户会问,你有什么办法把我现有的业务从他们的平台里转移出来使用你的平台呢?没有标准就没有话语权,我们的技术和专利就无法转化为规模效应和经济效益。

  国内用户往往是标准缺失的最大受害者。企业在购买产品的时候,被迫依附于某一个品牌,这样既增加了IT投入,又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采访中,一位企业的负责人曾对记者说:“在存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既领略了标准的威力,同时也感受到了我国存储标准的滞后。”不仅如此,经常依赖于某一个国外厂家的时候,肯定会对用户的信息安全,特别是国家信息安全带来一些问题。

  为此,冯丹教授曾多次呼吁有关部门要从两方面及时部署开展海量存储技术的研究工作:“一个是研究存储的发展趋势及标准化的需求,另一个是建议开展标准化工作”。王恩东则表示,我国存储产业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是还没有电脑市场那样成熟,没有那么大的市场容量。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从现在开始,对存储技术的创新和标准的制定加以考虑,不能输在起步阶段。

  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

  日前,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指导下,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以下简称“中电标协”)海量存储标准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海标委”)宣告成立。这一立足于中国存储市场和存储产业的标准化工作组织,涵盖了国内的主流存储厂商、高校、科研院所及其他相关的单位机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此举将为中国存储标准的制定奠定良好的产业基础,也将对构建良性中国存储产业生态、提升整体产业竞争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韩俊在会上表示,目前来说,国家对存储产业确实投入不多,但政府应当对标准工作进行引导。

  在中国一般是以政府主导,协会主持,专家参与的形式进行标准化工作,人们注意到,海标委也基本延续了这种做法。但国外的模式则更多是由厂商、专家和协会共同制定标准,然后提请批准。在王恩东看来,中国模式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标准制定出来后,大家是否就能按照标准生产产品,标准在市场中是否就能发挥作用呢?如果政府说话了,很多用户就要考虑考虑。”王恩东对记者说,“显然在国内政府的公信力和号召力要强于企业,大家已经形成习惯,有问题找政府。在存储标准方面,政府出面肯定会比几个企业或民间组织更有影响力。”他认为,这也是文化使然。

  冯丹指出,我国在信息存储领域的标准非常少,主要由相关单位根据需要制定,还没有形成行业标准乃至国家标准。虽然国内有浪潮、华为、中兴等一批企业致力于民族存储产业的发展,但国内的存储产业刚刚起步,因此国家对标准化工作进行整体规划部署十分必要。

  对于很多人一提到制定标准,立刻想到标准之争,认为标准就是为了跟国外公司竞争,王恩东表示,这其实是对制定标准的一种误解,竞争只是一个方面,制定标准促进创新才更为重要。据了解,海标委的会员单位就吸纳了国外的IBM、EMC等企业,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对一些误读的一种澄清。

  对于海标委并不排斥外企加入的做法,身为海标委主任的王恩东解释说,海标委的根本目的是组织制定一些存储标准,而我国目前很多标准的制定还需要整个产业环境的配合。“IT产业的开放性特别强,分工也很明确,如果我们要搞一个完全封闭的体系是不可能的,因此与国外厂商的配合必不可少,这样的话也有利于标准真正发挥作用。”王恩东说。

  实现国际标准本土化

  王恩东告诉记者,存储标准的制定需要一个过程,“我们现在处于落后状态,如果一开始连别人的游戏规则都没有搞清楚,自己就制定一个规则显然行不通。所以首先要学习别人是怎么‘玩’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国际上关于存储技术的标准非常多,涉及硬盘、光盘、存储系统等。冯丹希望,我国存储标准化工作不仅要涉及构成存储的各个节点、网络及相应的应用等,还应包括存储设备、存储系统以及协议和与应用及服务相关的存储软件。IBM、惠普等公司都在积极参与存储标准的制定工作。国际网络存储工业联盟在2009年出台的绿色存储能源测量规范标准,就是联合各大IT公司一起制定的。还有一些大企业在自己的影响力足够大之后,往往不愿意参与标准组织,而是选择自立标准。

  针对这种情况,王恩东认为,首先中国的存储企业一定要团结起来。只有这样,存储标准才能制定出来,才能够影响用户,才能让标准发挥作用。

  其次,要解决国际标准本地化的问题。王恩东说,在海标委制定规则时,要确定国际标准中的哪些规则可以先拿过来,变成本地标准,哪些规则需要修改。把已经实行的国际标准全部换掉并不可取,如果新标准不兼容、没有接口,那么这种标准就不可能有生命力。要想参与到“游戏”中去,就必须兼容。同时还要考虑是否需要建立自己的存储技术体系,建立完全中国本土化的存储标准。

  然而只有中国的标准也不行,因为中国存储企业还要开拓国际市场,因此中国本土化的标准还有一个国际化的问题。对此,王恩东表示,首先要实现国际标准本地化,同时考虑制定自己的标准和进行中国标准的国际化,但“中国标准国际化先行走不通,因为我们没有基础”。

作者:邱江勇 来源:中国电子报 发布时间:2009年10月09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用户信息中心
本月排行TOP10
  • 还没有任何项目!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0 - 2015 北京中标金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629939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南路26号专家国际公馆5-20室
备案编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8867号 京ICP备09034504号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140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