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东说,内衣产品作为与人民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产品,一直是质检总局监督的重点,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每年在生产、流通领域对内衣产品进行监督抽查。抽查发现,一些企业自定的标准低于国家标准,产品虽然符合本企业标准,质量却极差。所以,必须对企业生产标准加强监督管理,强化国家标准的作用,否则会影响整个行业产品质量的提高。
目前从抽查中反映出的主要质量问题是缝制粗糙,加固部位不牢固,该双针机绷缝的没有绷缝,该加固的没有加固;其次是规格混乱,许多企业不按照国家有关标准以厘米标注规格,而使用英文"S、M、L"标注,并且各档间均跨越8~10厘米,超出国家标准规定的5厘米的要求。抽查中还发现,以小充大现象较为严重,如标明110厘米,实际成衣还不到100厘米;纤维标识不规范。内衣产品除款式、颜色、品牌外,最重要的就是产品质地,也就是纤维成分,抽查中发现部分品牌在纤维成分上标注不规范,使消费者看不懂纤维名称,难辨真伪;纤维含量不合格,有的产品甚至标识的纤维成分根本不存在;缩水率变形和色牢度不达标。抽查中发现有的产品直向缩水率高达10%,不少产品洗后出现前后身长短不一,下摆出现弧形或肩缝扭曲等现象,有的产品耐洗色牢度中的沾色只有1级,掉色非常严重;包装标识存在虚假欺骗等诸多问题,譬如,包装上广告用语虚夸。如自称"中国名牌",常规棉针织内衣冠以"保健功能"、"柔软防缩"等。又如混纺充纯棉、混档串号,洗涤标识提出苛刻要求,脱离棉纤维特性,如强调"中性皂"等。
2003年国务院开始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一些行政审批项目进行清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作为保留项目,并明确了86类产品目录,目前国务院正在对《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试行条例》进行修订,预计新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条例》将于下半年颁布实施。
王海东称,我国自1985年开始,正式实施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制度,并形成了以抽样、检验、公告、曝光、整改、处罚、通报等一套规范化工作程序,形成了由质检总局负责,各部门、各地方配合,各有关质检机构参与的管理和工作体系。20年来,共对13万多家企业的14万多种产品进行了国家监督抽查,对涉及人身健康、财产安全、环境保护的产品实施了重点监控,并加强了后处理工作力度。对3万多家不合格企业采取了整改、停业整顿、曝光、通报批评等处理措施,配合有关部门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条件落后、产品质量问题严重的一批小型企业实施了关停。全国各省及省以下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每年对150万家企业进行了抽查,对生产不合格产品的企业进行了处罚,对假冒伪劣产品生产企业进行了坚决的打击,有效维护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目前,产品质量国家免检,实施目录制管理,即只有列入目录的产品才可以申请免检。全国已有53大类产品实施了免检制度,涉及食品、日用消费品、家用电器、工业生产资料、农业生产资料、工程建筑材料等众多领域。现已对西服、衬衫、面料、羽绒服、羊绒衫等服装类产品实施了免检。王海东表示,从多年对内衣产品的监督情况看,内衣行业整体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崛起了一批骨干企业。尤其是一些大中型民营企业近年来脱颖而出,他们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不断地更新产品,企业数量不多,却占据全国总销量很大的份额,已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具备了实施免检的条件。国家免检每年进行一次,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布当年度开展免检的产品类别目录,符合条件的企业自愿向所在地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出申请,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受理企业的申请并对申请材料进行书面审查,国家质检总局最终对申报免检的产品及其生产企业进行审定后,向符合规定条件的企业颁发免检证书,并向社会公布。
无论标准化还是质量监督,其主要目的都是规范行业,引导行业,促进发展。近几年,我国的内衣行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内衣制品一改过去颜色款式单调、松垮的旧模样,代之以色彩丰富、款式新颖、质地多样的新面貌,出现了一些颇受消费者喜爱的品牌。但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法制不健全等因素,内衣市场存在严重的不正当竞争现象,包括频出的各种所谓"高科技"概念等不实宣传,已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同时也给这一行业带来了负面影响。王海东说,从质检总局得到的消费者投诉情况看,内衣投诉率一直偏高,尤其是秋冬季节,投诉保暖内衣不保暖、不透气的相当多。部分企业只注重短期的经济效益,生产经营过程中不讲诚信,给整个内衣行业造成了信任危机,如任其发展,内衣行业很可能会因诚信问题走向整体衰落。因此,促进和引导行业告别短视功利心态,实现行业规范化竞争,建立行业自律制度和行业自律组织,是目前内衣行业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