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手机在销售前包装盒已被打开,使“消费者要注意包装的完整性”的提示成为一句空话。由于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所以,对手机在销售时是否应有完整的外包装,消费者有消费者的说法,商家有商家的说法。而有关专家则认为,包装的作用更在于保证产品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对于手机质量,以前很多人的注意力都放在了产品的生产环节上,认为造成手机质量纠纷的关键在于手机生产企业的技术水平欠佳、研发周期缩水,以及经营策略的急功近利等。然而,根据近期的消费者投诉,却越来越显示出销售环节存在的问题。手机外包装的是否完整正成为手机消费投诉中一个新的焦点。
包装盒已被打开
消费者刘小姐的经历就很典型。她在中国移动某下设营业厅购买了一款“CECTQ308”手机,但用了不到一个月就出现了听筒音量偏小、失真和间歇性无声的异常现象。刘小姐对手机仔细检查后发现,手机后面板不显眼处竟然有几处异样划痕,她大为惊讶,因为她在购买手机后一直小心保管,从不曾有过划伤。经过回忆,她想起在买手机时,包装盒是已经打开过的,当时没有在意,但现在遇到问题了,就怀疑自己的手机不是原装产品。
刘小姐到经销商处询问。经销商否认了她这种猜测。并说顾客想看到没有拆封的手机产品基本是不可能的,因为早在手机到零售店之前,代理商甚至放货商早已打开过这些包装了,可以说手机中转了几次就被打开过几次。并说拆包装主要是为了验货,因为有时会有包装中少配件的现象。
一位同样对手机包装被提前打开有意见的张先生说:“提前打开包装自然为造假提供了可能,神不知鬼不觉地就可以换走原装配件,顾客又怎么会知道呢?”
没有国家标准
手机包装在销售中转过程中被提前打开,使“消费者要注意包装的完整性”的提示成为一句空谈。手机“三包”中虽有“谁经销谁负责”的规定,但对发生终端销售之前的问题却没有明确的责任划分,终端销售商当然不愿背黑锅,此时消费者连“买得明白”都很难被保证,自然谈不上“用得放心”了!
笔者曾就手机销售过程中的包装完整性等问题向海尔公司销售部的阮先生进行电话采访。采访的主要问题有三:一是目前手机产品在外包装上有没有统一的规范性标准?二是厂家如何对流通环节中手机包装及产品的完整性进行保障?三是手机包装完整性与否会不会造成一些购销纠纷?
阮先生回答:“就手机产品的外包装而言,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不同手机生产企业的产品包装是不尽相同的。但就总体来说,除了‘波导’、‘诺基亚’等的部分型号对成品进行了完全密闭塑封外,绝大部分的手机产品是没有进行密封包装的。这样处理的目的有三:一是为了方便销售商进行验货;二是方便向顾客进行功能演示;三是防止有些消费者在拆包看货后却突然变更购买意图。至于流通环节中如何保障手机包装及产品的完整性,则很不好说,因为除了产品装箱单可以为消费者提供验货依据外,手机产品在脱离生产企业监控范围之后,就难以进行可靠的跟踪。像海尔这些大牌的企业是以企业的信誉和良好的售后服务体系向顾客提供保障的。对于没有完全密封包装的手机产品会不会在流通过程中产生配件更换和购销纠纷,虽然不排除可能性,但这种情况不会很多,因为现在的手机销售透明度很高,而且消费者也越来越聪明了。只要多转几个卖场,就会对同款手机的大体情况基本掌握,所以大多数销售商为了声誉,很少会去做这种不道德的冒险行为。”
阮先生的回答从手机生产企业的角度明确了三个问题:一是目前的手机包装没有就完整性进行规范,既没有国标,也没有行业标准;二是对于流通过程中手机产品的包装完整性和部件真实性难以进行有效保障;三是对于未进行密封包装和被经销商提前打开包装的手机产品,虽然被调包和偷工减料的情况不大可能,但并不排除这种可能性。
专家点评
既然未密封包装的手机产品不违反产品规范,而且密封过的手机产品被提前开封也已成为手机销售领域不成文的行规,那么,由此产生的消费纠纷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了。手机有没有必要进行完全密封呢?有关专家认为,包装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对产品本身提供隔离保护,展示产品外在形象,更有保证产品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作用。规范完整的产品包装对于维护消费者利益、提高企业形象、减少消费纠纷都有积极作用。手机产品是这样,其他很多产品也是如此。至于验货问题,并非只有打开包装才可以实现,因为像手机产品的验货主要是为了防止部件缺少,所以只要在包装时采用部分透明式包装即可达到不必打开包装即可验货的目的。而这种办法对于手机生产企业来说并不会增加多少成本,而且与因此产生的良好效果来比较,也是有必要尝试的。专家认为,尽快对手机及相关产品的包装完整性进行规范大有必要。因为无论从维护生产企业、销售商的企业形象、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出发,还是从落实《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手机三包规定》的职能管理角度来看,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