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蟹脚痒。秋高气爽,又到了吃大闸蟹的好时节。收获的季节到了,今年常州蟹农的脸上又洋溢起了灿烂的笑容。
好水出好蟹
常州作为江南典型的鱼米之乡,螃蟹养殖已有一定的历史。目前,常州共有三大出口螃蟹注册养殖场,其中长荡湖、滆湖是两大典型浅水型湖泊,水域广、水源活、水质清、水草资源丰富,养殖螃蟹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如何挖掘资源优势、确保螃蟹安全卫生,一直是常州检验检疫局探索的课题。该局根据《江苏出口螃蟹养殖场注册登记实施细则(暂行)》等有关规定,对水域环境进行定期监控,大力推广使用中草药,杜绝禁用药物的使用,并结合国家残留监控计划,制定地区监控方案,定期对微生物、重金属及农药兽药等项目作残留监测,及时了解湖区的安全卫生状况。
常州局和地方政府合作,通过“以繁保养、以养促繁、以湖养蟹、以蟹兴湖”方式,一方面划出15000亩的水面,建立繁殖保护区,常年禁止捕捞水草,以保持湖区有较强的自净能力;另一方面鼓励蟹农以湖区内水草、田螺作为螃蟹主要饵料。这样既减少了养殖成本,又降低外源性生物侵害风险,维护了湖区的生态平衡。除此之外,该局帮助蟹农一起加强养殖区水花生等杂草的清理,打通养殖区航道,保证养殖水域的正常水体交换;加强对养殖区生活垃圾实行垃圾分类袋装化管理,定期收集处理,生活船只四周水域卫生实行包干区负责制,维护良好的水域环境。
通过几年的发展,如今长荡湖的养殖环境、水体、天然饲料全部达到原生态标准。
严管有新招
在加强管理方面,常州局首先从“观念”上入手,举办各类螃蟹知识讲座,让蟹农及时掌握和了解市场最新动态和行情,切实转变蟹农传统观念从“我要多养蟹”到“我要养好蟹”。其次,该局派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养殖区,对螃蟹的生产管理进行全程监控,实行“六个统一”即:统一养殖品种、统一供货渠道、统一防疫管理、统一处方用药、统一出口加工、统一跟踪服务。在常州局动植检处有一份涉及近千蟹农的养殖户档案,这是长荡湖、滆湖等地7.5万亩标准化无公害生态养蟹示范区内养殖情况“全记录”。档案上,每个蟹农的姓名、电话、养殖规模以及养殖中涉及的种苗、喂饲等情况都写得清清楚楚。有了这个档案,检验检疫人员一旦在任何一批螃蟹中发现问题,都可以直接追溯到源头,找出应对方案。
在引导蟹农科学养殖的同时,常州局大力推广“网围草蟹轮作养殖”方法。这种方法既优化了水体环境,又减少了疫病的发生,达到安全、卫生、优质、高效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长荡湖的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业内养蟹的成功的典范。长荡湖12.75万亩无公害网围养殖基地从源头上确保了出口螃蟹的安全卫生质量,这也是常州螃蟹出口连续3年翻三番的秘密所在。
出口连年增
根据螃蟹出口点散、批多、量大的特点,常州局进一步优化出口螃蟹检验检疫措施:简化报检手续。企业只需一个电话就可完成预约报检手续;推行全日、全天候工作制,现场检验、现场出证,极大地缩短检验检疫流程,为螃蟹出口营造了一个安全、高效、快捷的绿色通道。
该局不断创新监管模式,在出口螃蟹打包点用上了“电子眼”,这样检验检疫人员只要在电子监控屏幕上就能看到螃蟹打包点全景:车间内工人在有条不紊地忙碌,广场上车辆进出有序、整装待发,身影清晰可见,探头可随意遥控,任何蛛丝马迹都逃不出检验检疫人员的视角,发现问题监管人员可随时纠正,操作简单可行。高科技带来高效率,该系统的成功启用,极大地提高检验检疫工作有效性,消除了监管盲点,降低了企业成本,促进了螃蟹的快速出口。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常州螃蟹出口将达到50吨。
效益成倍升
目前,单一螃蟹养殖经济效益已逐步下降,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在减弱。针对这一现状,常州局加大科研力度,不断探索新的养殖技术,在成功推行“网围草蟹轮作养殖”的基础上,推行池塘生态高效养殖模式,大大提高了蟹农收入。
据了解,传统养蟹模式都是放养的每斤5000只到10000只的“五期大眼幼体”,每亩要放4000多只,由于养殖密度高,养殖周期只有1年,所以成活率低,个体小。新型生态养殖模式主要采用新型纳米材料配套空气压缩泵增氧,保持了水池中溶氧充足,促进了河蟹脱壳和生长,同时在蟹塘种植大量的水草,补充的饲料也以小鱼、小虾为主,为螃蟹营造了一个近似于“野生”的生长环境。新技术的使用,使经济效益成倍上升,每斤螃蟹的上市价格达到100元左右。据统计,1亩池塘蟹虾套养,实现产值约1.4万元,亩均净效益达9700元以上。
谈到销路,蟹农更是底气十足:“到时候就会有人来收购,还是现场尝,现场买的!”目前,在常州局技术人员专门指导下,螃蟹也“爬”上了互联网,实现了网上交易,蟹农们不出门也能让螃蟹“横行”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