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调查显示中国99.4%的人曾因消费潜规则吃过亏,消费者易遭遇潜规则的领域依次为:餐饮住宿、商品销售、旅游娱乐、医疗服务、装修物业、教育培训、美容美发等,高达78.0%的人面对该潜规则选择“忍了”,认为维权成本过高。为此,中消协提出“挑战消费潜规则”,并征集到800余条消费潜规则,将开始全面清理这些潜规则,全方位优化消费环境。(据《中国青年报》)
多少年、多少次,消费者协会向各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费潜规则提出质疑、抨击和挑战。然而,多年过去了,许多“潜规则”岿然不动,依然盛行。作为消费者,虽然我很感谢消协为此付出的努力,但我认为,要真正清除消费“潜规则”,消协孤军奋战还不够,最终还需法律出手,在健全相关法规和制度上做出突破。
首先,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有一些消费“潜规则”是明显违法的,但有一些“潜规则”之所以能盛行,却与相关法律规定的模糊有关。比如,餐馆要收取开瓶费,酒店12点退房等,便由于相关法律缺乏明确规定,在现实中引发了争议。因此,相关的法律有必要对这些“潜规则”予以厘清和界定,对合理的“潜规则”予以吸收,把它上升到法律规定,而对不合理的“潜规则”予以明确禁止。如此,才能铲除“潜规则”生存的土壤。
其次,要降低消费者维权的成本。之所以高达78.0%的人面对该潜规则选择“忍了”,原因无他,只因为消费者维权成本过高。我们每个人都是消费者,我们能理解消费者的苦衷。试问,为了一件价值很低的商品,数十次往返于商家、质量鉴定等部门之间,这样的维权你愿意吗?为了维权,让你先垫付数千元的质量鉴定费,这样的维权你犹豫吗?一旦质量没问题,这些钱就打了水漂儿,这样的维权你能坚持吗?而且,在维权过程中,消费者还面临取证难、投诉难、查处难、诉讼难、赔偿难等诸多问题。可以说,维权成本过高问题,已经成为消费者“不能承受之重”。因此,法律尽量缩短消费维权的流程,简化程序,降低成本,同时要切实提高造假者对消费者的赔偿额度。
最后,要赋予消协组织提起“公益诉讼”的资格。从法律性质而言,消费者协会也只是一个群众性组织,而潜规则泛滥行业,背后往往有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在纵容,甚至推动。消协组织要与这些潜规则做斗争,并取得胜利并非易事,它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手段。因此,有必要从法律层面赋予消费者协会诉讼权,使其可以代表消费者提出诉讼,一方面能使消协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同时,能使它具备对抗一些潜规则背后的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